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谈谈散文的真

谈谈散文的真

作者:陈昌    授权级别:C    编辑推荐    2016-10-20   阅读:

  
  真,意即真实,指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又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与假、伪相对。这个真,是指客观的真,与文学的真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常说有感而发,这个感,就是文学的真,亦即内心的真。可以说,没有内心的真,不管是客观或非客观的书写都将失去了意义或者说魂魄。
  我们每天都置身于生活当中,我们的五官捕捉到的就是文学的真吗?我们亲身亲历过的就是文学的真吗?我们常听说言为心声,难道言一定就是心的准确反映吗?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又说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和一个人相处了那么久,却还是感觉于他(她)有隔膜,或不了解他(她)。据此而言,我们的五官所感受的真,有时候是内心真的反映,有时候却不,或者说存在很大距离的。也就是说,客观的真并不能完全反映和刻画内心的真。由此可见,在表现文学的真时,还需要将客观的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存真去伪,重新审视和改造,而后才能渐次窥见内心的真,从而最终抵达文学的真。
  我们要反映和表达内心的真,首要问题是找到与内心的真相契合的载体和对应物。常碰到的问题是,如果在客观的真里面找不到时,或者说我们对客观的真不再相信或失去信心时,或者说客观的真不足以完全表达内心的真时,我们该怎样书写文学的真?或者说书写文学的真的出路又在哪儿?鉴于此,书写非客观亦即虚构另一种客观就成了一种时势所然。书写非客观表面是对书写客观的抛弃和否定,其实它和书写客观一样最终都是为了抵达文学的真。这里需指出的是,书写非客观的真,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假大空是两码事。
  在书写非客观的真时,并不是说是对客观的真依赖少了,或者说完全可以撇开客观的真去随意书写了。客观的真,仍然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歌的唯一特质。谁不承认这点,便是不了解散文,注定与真散文无缘。另一方面,书写非客观的真时,也要建立在客观的真的基础上。似与不似,不似而似,就是揭示了非客观的真和客观的真之间的辨证关系。散文因真情实感打动人,书写内心的真,是归宿也是目的。若离开了这个方向,不管是客观和非客观的书写都将失去了意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不真实的作品“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任何的价值。”导致的结果,要么一味拘泥于客观世界要么流于形式化技巧化,从而找不到文学的真。随着时代,散文再如何发展,但客观的真不能丢,丢了客观的真,散文便把在文学体裁中得以傲然挺立与众不同的魂魄丢了。
  散文作品的完成,其实就是客观的真和非客观的真被主观化和心灵化的过程,其最终都变成了创作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也就是说,在书写完成时,不管是客观的真还是非客观的真,都已经和内心的真不可分或者说浑然一体了。比如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请问,这个浪还是客观的浪吗,初读,不似,再读,又似,也就是说,在作品完成后,若一味地分析客观的真还是非客观的真抑或内心的真时,都将显得多余、无意义或者说愚蠢。艺术的美,就在这浑然一不可分显示出了价值或无限滋味。这一点,不但歌如此,优秀的散文亦如此。
  要书写散文的真,它一方面要求写作者必须走出书斋,心怀大爱,关注、俯身于切实的生活,用心体验,用心感受,在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与思考中构思与创作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写作者在书写时,必须袒露内心,用真感情感动人,用真灼见启迪人,说真话,做真人,忠实于内心,做到良心真诚,内心纯净。
  在网络化的今天,一些写作者不是离生活近了,而是日益疏离了。鉴于此,再次重提和高扬散文的真,显得很要必要,它既具有现实性,又再次强调和重申写作者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忽视和忘记了散文的真。
  
  审核编辑:三旬   推荐:三旬

上一篇: 《 王波诗集【七日】序

下一篇: 《 霜草苍苍虫切切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三旬:
散文无疑是文学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陈昌老师这篇文章主要谈论的真,是“艺术真实”。相比起生活的真实,艺术真实更倾向于假定的真实。何谓假定的真实?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作者写就的作品,会跟随作者的价值取向而与现实有所出入。但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外延必然源于现实,所以这种“假定的真实”,还是能给人客观的现实感。散文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存在,一旦脱离,必将导致虚浮与造作。老师的文章极具启发性,谢谢您的分享!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落叶半床

    真是第一位的。老师从各个方面来说的,大受裨益。

    2016-10-20

    回复

  • 陈昌

    谢谢编辑老师,共同努力吧!

    2016-10-20

    回复

  • 三旬

    拜读,老师说得太中肯!还望日后多多赐稿指导!
    编者按写得粗浅,如有问题还烦老师指出。
    问好~~

    2016-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