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九九重阳节

九九重阳节

作者:井中捞月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6-10-08   阅读:

  
  九九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之后,这一传统节日又被赋予了新的主题——尊老敬老。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既是儿女送给老人的美好祝愿,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小时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隐约知道了重阳节,虽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句熟记于心,但重阳在我的印象里依然是模糊的。我生长在乡野,亲友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也就没有登高野宴这类极富文人色彩的活动。
  少年时对于九九重阳的理解和崇拜,却是因了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华山论剑”,那场武林盛会不知倾倒了多少深迷其中的少年。“华山论剑”选在了九九重阳这一天,这个节日也因此变得无限神秘。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刚升入中学的小男生,很热衷于“路边社”的小道消息,据说重阳节下午,几个武林高手要“华山论剑”,那所谓的“华山”不过是我们学校后面的小山。终于盼到了重阳节,下午一放学,我跟着一帮同学向山上奔去。那座小山的最高峰叫“龟顶盖”,光秃秃的很平整,参加比武的“高手”们爬上去,各自亮出在街头巷尾练就的“武功”,经过一番“混战”,获胜者成了武林盟主。下山的时候,那个“武林高手”还用一块尖锐的石头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刻下了“要想学武功,请来找某某”。
  煞有介事地过重阳节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在校园的闲散生活里,我们总要找各种借口聚会游玩。重阳节的时候,我们自发组织起来,带上饮料和食品,去郊外登山秋游。秋天的山野美不胜收,我们在山顶上放声高歌,吟作赋,抒怀着青春的快乐和忧伤。大四那年的重阳节我跟同学去了他的故乡,那是江南的小镇,浆声欸乃的水乡自然是别具风情。当地有重阳演戏的习俗,街边的小广场上,临时戏台很快搭起来,戏台下摆上了一排排板凳,小孩子们笑着、闹着,在台上台下跑来跑去。各行各业的人很快出现在戏台前,戏是老戏,过程和结果都没有悬念,但还是吸引了那么多人。很快,街头巷尾到处充满了对戏里人物的褒贬。品行高洁的,颂扬了一遍又一遍;罪该万死的,咒骂了一次又一次。历史就是这样吧,哪个时代都有高尚和卑鄙共存,虽然有人抱怨世风日下,但总有一种叫“气节”的东西源远流长。
  岁月流转,不再年轻的我却把重阳节过得平淡而温馨,观赏菊展、看望父母或者带着孩子爬一座小山。而去年的重阳节过得更有意义,我带着小孩去了敬老院,我们动手给老人做了可口的饭菜,爱美的小孩还把菊花插在老奶奶的鬓边。我们和老人一起饮着菊花酒,吃着丰盛的饭菜,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敬老院里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希望更多的人来关爱那些孤寡老人。
  自古以来,每逢重阳,我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这些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习俗,虽然大多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点,但习俗背后却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有的习俗即使在今天也很适用。
  重阳节又名“登高节”,许多地方重阳登高必不可少。重阳节前后,气温不冷不热,但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加之秋季温度的日变化幅度较大,山体温度受小气候影响也难以预料。所以秋日登高,温度变化最为频繁,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能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今,“旅游”已成为重阳节许多子女孝敬父母的礼物,也不妨选择一些登山的旅游线路。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我国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自古以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是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咏菊的词数不胜数。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
  多闻菊花的花香,不仅可以舒缓神经紧张,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好心情,菊花本身就是一味药,含有菊甙、氨基酸、胆碱、水苏碱、黄酮类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降压作用。对流感病毒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少人有失眠的烦恼,不妨在家里自制一个菊花枕,每晚沐浴花香而眠,可以缓解失眠症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茱萸也是重阳节的标志,这种常绿小乔木,叶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插茱萸,其实和端午节插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在重阳以前有一段时间,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不过随着现代化除虫手段的出现,茱萸除虫逐渐被淘汰,只剩下节日的象征。
  节俗的变迁是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但无论习俗如何变迁,蕴含在这些节俗中的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不会改变的。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使重阳节成为全国老年人的节日,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李白的终了之地,安徽的马鞍山市把九月九重阳节,又定为“国际吟诗节”。每年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吟诗节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不仅仅使得重阳节有了古时的流传下来的习俗,又有尊老爱老助老的新风尚,又赋予了新的文化经济的内涵。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同样是花甲之年的老人,看上去却有天壤之别,有的鹤发童颜、有的暮气沉沉;有的老当益壮、有的未老先衰;有的壮心不已、有的意志消沉。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保持积极、鲜活的良好心情非常重要。老年人只要自己意志坚强并注意“心情保鲜”,就可以拥有一份良好、鲜活的心情。
  审核编辑:千千   推荐:千千

上一篇: 《 出水莲

下一篇: 《 民以食为天之系列:泥鳅

【编者按】 往期编辑   千千:
家有一老是个宝,自古以来,每逢重阳,我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这些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习俗,虽然大多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点,但习俗背后却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有的习俗即使在今天也很适用。 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使重阳节成为全国老年人的节日,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更希望中国人不仅能在重阳节这天尊老,平时里也能尊老敬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1

  • 三旬

    我们这边重阳节还会放风筝呐,还是国际性地放~
    毕竟是南方的风筝之乡~

    2016-10-08

    回复

    • 井中捞月

      @三旬     据史料中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则多集中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着重阳时一定要登高放风筝的民俗活动。为何南北方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阳时放风筝?这是因为放风筝因其对气候风力的要求,本身就带着强烈的节令性有关。
         由于北方在清明节前三个月内,风向最稳,一旦清明过后,季候风袭来,黄沙漫漫,因此人们以清明为分界线,习惯在那时放风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与之相反,因气候的关系,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南方人则养成重阳节时放风筝的习惯。
         据《漳州府志》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叉’。”《厦门志》中也有记载“重阳,登高放风筝”一说。
         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可是与之相对,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两种解释针锋相对,让人莫衷一是,不禁莞尔。
         虽说“九九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与气候节令有关。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传说的渲染,放风筝,不仅仅成了娱乐的项目,也成了重阳节必做的一件事。相传这源于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迷路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有祈福去除晦气之意。
         问三旬好,感谢阅读。

      2016-10-09

      回复

    • 三旬

      @井中捞月  原来如此~谢谢捞月老师~祝好~

      2016-10-09

      回复

  • 沁芳闸

    我老了,也希望是个快乐的老太太。

    2016-10-08

    回复

    • 井中捞月

      @沁芳闸  是的,是的,应该,应该。我想沁芳老了的时候,一定是个快乐的老太太的。

      2016-10-09

      回复

  • 落叶半床

    重阳节的那些习俗,井知道的好清楚呢。陆续看了那么多井的文字,知道井是个很在意传统节日的人,重情重义!

    2016-10-08

    回复

  • 韵无声

    年年岁岁过重阳,岁岁年年境不同呵

    2016-10-08

    回复

  • 千千

    尊老爱幼,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2016-1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