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忽传收蓟北

宋振邦:风情诗点染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编辑推荐    2016-08-04   阅读: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历史上的文人怪可怜的,除了应试当官领点俸禄,或者给“大人”当个幕僚混碗饭吃,别的能力没有。杜甫就是其中一个,虽然出身名门,远祖杜预,祖父杜审言都是大官兼文人,但到他那一代家道衰落,又逢乱世,处境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给我们最突出的感受,那撞击我们胸怀的东西就是它的语势,是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如高峡泻洪。而驱动这语势的又是什么?是情势,是情感能量的喷薄而出,像火山的暴发。这情感的势能是人身经动乱蓄积的悲情。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在梓州写的。从七五五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到七六三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吊死在温泉棚(河北滦县南)林中,安史之乱延续了七年。杜甫掺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分担着流亡人民的命运,忍饥挨饿,颠沛流离,整整七个寒暑,春秋。
  开始逃亡的时候,起于仓猝,难民杂乱,争先恐后,杜甫过分疲劳陷于蓬蒿,不能走动,幸有表侄牵马来救。后来他与妻子会合,把家安在了鄜州城北的羌村,又遇山洪暴发,听到万家被难的哭声……
  就在杜甫从白水到鄜州的起伏不断的荒山野岭中奔波时,玄宗也在六月十二日偷偷离开了长安,走到马嵬坡发生兵变,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在洪水退去时又赶往朝拜,结果在途中被叛军掠到沦陷的长安。这时又听到官军兵败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长安城昔日的权贵都已人去楼空,街道上胡骑横行。杜甫靠着几个还在的故旧乞食度日,从秋熬到冬,又从冬熬到春。杜甫焦虑国事思念亲人:远在钟离的妹妹、滞久平阴的弟弟,撇在鄜州的妻子。他听说胡人到处残杀,鸡犬不留。他在给弟的信里忧虑说“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月夜里怀念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他潜行曲江,写下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朁。
  我这里略举了这位伟大诗人在安史之乱的头两年所经历的苦况。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使诗人发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震撼人心的诗句。
  这悲情积蓄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情态亦有特色,首先是自然的情绪的起伏跌宕。“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手舞足蹈了。
  其次看本诗显示动能的第二个特点:在叙事中抒情,以抒情驱动叙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连同前句都是叙事,说自己和家人听到喜讯的状态和要庆贺心愿,却也是情感抒发所驱动的狂态。反过来由于内在的情感的充沛使得叙事流畅潇洒。
  最后这诗的动态第三个特点也就是诗的最后一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对仗中运用排比的句子,叠字连唱把那兴奋的情绪在描述愿景中张扬起来,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使那欢乐情绪达到高潮。八句诗的情绪动荡流走,一气贯下,好不痛快。

  注:“白日放歌须纵酒”冯至《杜甫传》中作“白发放歌须纵酒”。
  
  审核编辑:远牵   推荐:远牵

上一篇: 《 落寞

下一篇: 《 直直的呐喊

【编者按】 红尘会员   远牵:
家,国,天下 ,杜甫的诗读来总让人满怀深情.这首“剑外忽传收蓟北”就是一首初看很琐细,但越读越情觉深厚的好诗.它凝聚了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同时也是一介臣民对面临着国难的所有担当.作者分析透彻,对语势积蓄的情感的能量之势能转动能做了精微揭示,特别有助于我们体味杜诗的妙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1

  • 行吟者

    远牵友,关于“白日”还是“白发”我一时也拿不准。许多集子里都写为“白日”,但我想冯先生说“白发”也有一定道理。一,杜甫那年是51岁动乱生活的折磨早衰也是自然的,前几年在《春望》中他就叹息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朁。二,从律诗的对仗看“白发”对“青春”也是妥帖的。虽然妻也是四十多了,但在杜甫的眼里说是“青春作伴”也是可以的,情理之中的。你说呢?

    2016-08-05

    回复

    • 远牵

       细思白发放歌也有妙处,一是白发放歌比白日放歌更显杜诗中沉郁中的豪气,二是白发与青春更显人生沧桑,冯先生的白发放歌刚体现了杜诗本色。赞同!

      2016-08-05

      回复

  • 落叶半床

    这首诗不知怎么一读就是心花怒放的模样,虽然开始写到了涕泪。看完老师的解读,方知那说法叫痛快。

    2016-08-05

    回复

    • 行吟者

       我和你的感觉一样。但杜甫为什么没回洛阳呢?动乱还没有结束,他的罪还没有受完,可怜的杜甫。

      2016-08-05

      回复

  • 韵无声

    情绪收放,动静相辅,蕴藉情感。势能动能概念引入析文,令人眼前一亮,也特别能收获到许多诗歌本身予以人的诸多审美感受。

    2016-08-05

    回复

  • 三旬

    曾以为动能势能都是物理的概念,想不到在诗歌中亦能有体现,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赏析令人叹服!

    2016-08-04

    回复

    • 行吟者

       谢你肯定,本来是想随便谈的,思想也就放开了。就当承认情绪确实也有势能和动能的内在关联。常听人说,“早就憋足一口气”,这就是“势能积蓄”。

      2016-08-05

      回复

  • 远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大爱的一句,我想这时青春做伴的杜甫还不到白头之年,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也非白头之吟,白日放歌方显豪情冲天,冯至那个改动不取.

    2016-08-04

    回复

    • 行吟者

       远牵友,关于“白日”还是“白发”我一时也拿不准。许多集子里都写为“白日”,但我想冯先生说“白发”也有一定道理。一,杜甫那年是51岁动乱生活的折磨早衰也是自然的,前几年在《春望》中他就叹息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朁。二,从律诗的对仗看“白发”对“青春”也是妥帖的。虽然妻也是四十多了,但在杜甫的眼里说是“青春作伴”也是可以的,情理之中的。你说呢?

      2016-08-05

      回复

    • 行吟者

       就在757年杜甫的一首《徒步归行》中还述苦说“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2016-0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