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黄土地

黄土地

作者:井中捞月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6-07-26   阅读:

  
  乡村是许多人的乡愁,一寻根便能寻到故土。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有无乡愁?他们又到何方去寻找自己的根呢?
  豌豆、扁豆、蚕豆、豇豆、黄豆、红豆,没有哪一种豆自愿屈居地下,无声无息。土豆是典型的农民,在幽暗的山乡,在山谷纵横的原野,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地,土豆顶着一颗木呆呆的头,沉默不语。土豆是庄稼里的哑巴,隐忍,沉默,孤独。看看其它的庄稼吧,它们那么绚丽,那么招人喜欢,花枝招展的荞,遍体金黄的稻,风里婆挲的玉米,于是,赞美的篇都指向它们。土豆,灰头灰脑地在土里生闷气。我无法想象离开光明,人能活多久,在黑暗里不是尖叫,就是崩溃。黑暗一层层包裹着恐惧,恐惧瞪大绝望的眼睛。土豆就这样闷声不响地深入土层,闷声不响地等待。风过了,鸟来了,天一层层蓝起来,温暖一步步地迈进土地的门槛。一声响雷,一声鸟鸣,抑或一朵野花的绚烂开放。土豆醒了,在身心备受煎熬后,土豆从泥地里伸出细细的芽,举着满身的希望。看吧,大地上多么绚丽,耕牛犁开一块块土地,燕子低低地掠过土层,阳光播撒一把又一把金黄的种子。野花的花环正串在大地的身上。其实,每颗土豆就是一个农人,无论何时,何地,何因,都固守着大地,在沉稳中蕴含力量,生活原本为了奉献,沉默就是最高昂的赞歌。
  出生在农村的我,对收获虽然谈不上刻骨铭心,但也深有感触。年少时经常在寒暑假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远不似现今城里的孩子一到假期就参加各种补习班、一味钻进书本里那样过得简单而沉闷。假期的作业通常都是晚上在母亲做饭的空当做的。白天要和大人一起干农活,从鸡叫开始起床,草草吃点东西出发,直到晨曦微露时,农活已干完一大半。无论是冬天往地里送粪,春天播种锄草,夏天收割,秋天打碾犁地,绝大部分农活都是在天色未明时干的,这段时间人的精力旺盛,天气凉快,是干力气活的最佳时段。远不似现在朝九晚五的工薪族那样,每天在办公室蹲上七、八个小时,还不时作秀般地喊忙。
  正二月间,有些土地还没有完全解冻,村里人就拿着镢头、耙子等农具去打土巴。吃中午饭的时候还抽空在地边上掐点早白蔓菜,这是春天乡村最好的野菜了,嫩嫩的叶子白胖胖的,手一摸滑滑的,总是长在田边地坎上,却发芽最早,藤藤蔓蔓。有时候也折一把皮层花,小小的花朵白里泛着粉红,小如大豌豆,样子像一个小小的铃铛,我们把花朵轻轻摘一个,在嘴里吹一下,小心翼翼撮住花口,猛贴在自己额头上,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响声,因此,又叫响啪花。在我们心里,这种皮皮层层的花不亚于迎春花。
  夏天,我们总在山坡上割草,从阴面跑到阳面,又从阳面割到阴面,几个坡都踏遍了,我们的背斗也装满了,外面还用水蒿盖上,往山粱上爬,越高的人心里很高兴,背着背着就赶不上了,到了粱上,必须要长长歇一口气。我们争着把背斗靠在照壁上,顾不得累,急忙在周围折一把粉红的苍蝇花,别在背斗上,准备回家粘苍蝇,然后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望着对面坡上盛开的几株野百合花,在满坡的绿色中,风一吹似乎探头探脑,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农忙莫过于六月伏天收麦子,农事不等人,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麦子,金灿灿一片,金黄色的麦浪撩动着人们的心跳。成熟的美景只有文人墨客才会去悠闲地欣赏,农人是无暇品味这个中滋味的,只有把麦子尽快收割了才是他们心中的头等大事。迟上一天,熟透的麦粒会从麦穗上掉落,收成会减少许多,农谚中的“熟十分收七分”就是这个道理。况且农历六月天的天气往往一天十八变,头顶一声雷,倾盆大雨和无情的冰雹随时会让一年的收成化作泡影,这时收麦子的确如虎口拔牙般紧张。往往在梦乡中被大人叫醒,睡眼惺松地走向麦田,直到正午时分,歇响的工夫枕着麦杆躺一会都觉得十分奢侈。记得有一次四、五点起床去收麦子,结果我走得快,走错了地,父母到预定的地里找不到我,害得摸黑在路上找了大半天,结果找到我时,地里的麦子已被我撂倒一大片。自那以后,每天出发前父母总要把去哪一块地交代清楚后再走。一年麦子收完,手上的老茧结了一层又一层,刚开学时连笔都抓不稳。时隔多年,那种超负荷的艰辛劳作在我的记忆中依然隐隐作痛。
  有一回,我去磨面,走到山粱上,马突然不走了,一个劲往后拽,我使劲拉缰绳,马就是不动,我左右为难,又不敢去马后边打,这时候下来一个过路人,他随手折了个梢棍,在马屁股上打了两棍,马开始走了,他一路上给我照看着,走到了河坝里。
  冬天寒风刺骨,半夜起床时正是落霜时候。身上穿得不能再厚,仍难抵御刺骨寒风。但一趟粪送到地里,早已汗流浃背,衣服减了一件又一件,直到活干完时,棉袄、毛衣早已从身上脱下了。寒冷只属于不运动的人,三九严寒对于劳作的人而言并不十分可怕。现在想来,在故乡那片贫瘠著称的土地上收获赖以生存的口粮,如果单从耗费的大量人工来计算,远远是不合算的。但那是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惟一方式,那片土地也是父老乡亲的希望所在。除此,他们别无选择。
  现在我明白了,山坡上的野百合花为什么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因为它不管是从刺架里伸出脑袋,还是在梢丛中探出头来,它硕大的花朵因有了周围植物的相互支撑和映衬,才开得那样随心所欲,不歪不斜,别有韵致。我也想起我的老师,左手端着拌面饭碗,在水泥地板上给我们讲“主、谓、宾,定、状、补。”在我发烧的时候,给了我两片去痛片,还让我吃半个白面馍。这让我想起了一段话:“所有人都时刻站在一个能够给他人以帮助的点上,所有人都会遇到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刻,也许一臂之力就足以让他人梦想成真!”的确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需要别人的帮助,每个人随时也都站在那个帮助别人的点上,也许你的一臂之力,一次不经意的付出就会让别人美梦成真。于是我试着在现实中学会宽容,保持善良,我以一个底层小人物的视角,对世俗从另外的角度观察与思考,我理解了老师一辈子执教乡村的淡定与从容。
  我对年少时所参与的劳作深感难以胜任,中途逃离了那片土地,也背叛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为了生活,每天朝九晚五,敲打键盘,结果便随着打印机的运转以白纸黑字的方式出来。业余时间爬格子,也是电脑代替了手工,双手在键盘上沿着思路敲打,其中也有难以诉说的艰辛。挑灯夜战,反复推敲,绞尽脑汁,耗时劳神地以现代化手段进行着另类的耕耘。即使是豆腐块的收获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这种耕作不论从方式还是强度上要比年少时在农村参与的劳动轻松不少。
  举目是弥漫山顶的雾霭,脚下的河流与凝重的日子相伴朝夕。我想,每一处有每一处的欢快,幸福是不选择远近和贫富的。春天里的一棵羊角葱,夏季里的一根黄瓜,秋日里的一碗荞麦面,冬雪天一个在灶膛里烧熟的土豆,香香地吃下去,幸福就从头顶流到了脚底。乡村虽小,豁达与笑靥都印在这青山绿水之中,和山水一样永恒。
  浅浅的河流静静地流着,给村庄以生命,给村庄以快乐,给村庄以希望。河流带走了村庄的忧愁,滋润着乡村的爱情,讲述着乡村的历史。大山、人家、河流、庄稼,在这没有方向的河流里,我看到了山的力量。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上一篇: 《 月光如水水如天

下一篇: 《 看城市滂沱成河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几岁上就出来了。井对农村的了解要比我深刻得多。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原汁原味的乡村和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场景早晚会成为历史,从这个角度说,这篇文章就有了“立此存照”的味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8

  • 沁芳闸

    土豆,春夏秋冬,一幅幅画面组成了黄土地的景色。是呀,我们还在吵着忙和累,和黄土地上的人人相比,真是太矫情了。

    2016-07-28

    回复

  • 落叶半床

    情思无限,描写精彩。

    2016-07-27

    回复

  • 韵无声

    黄土地上养育了多情多思的捞月,黄土地也生情。

    2016-07-27

    回复

  • 渭雨轻尘

    奇怪,我昨天回了这个帖的啊,怎么没有了?可能是浏览器崩溃的缘故。看井的文章,总是能让人流畅地阅读,而不用被纠错打断思路,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2016-07-27

    回复

    • 井中捞月

       问渭雨编辑好,感谢阅读写按并推荐,辛苦了,祝好!

      2016-0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