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你我无缘

作者:白说废话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6-07-05   阅读:

  
  很早就想看看武昌红楼,在民国还是臭狗屎的时候,我就对孵化它的这个产房有了兴趣。历史唯物主义一再教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可我打开书本,发现上面尽是英雄,当世英雄和末路英雄。人民在这个舞台上,连配角也谈不上,只能算群众演员。扳指算来,只有武昌起义与人民沾了边,发动者是一群籍籍无名的新军士兵,其职务最高的不过是个排长;即便如此,革命成果还是被英雄领受了。世人都知道是孙中山先生缔造了民国,可谁还记得是谁,打响了推翻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第一枪?
  七十年代末我去寻找过红楼,随单位的车子到苏杭学习,在武汉停了半天。我气喘吁吁坐公交车赶到阅马场,一个铁将军把守大门,没有开放。后来再一次出差到武汉,时间也是很紧,见红楼前面又修了一排新房,也是红色的墙壁,还没竣工,院子里一地砂石料。
  两次错过,参观红楼的心思淡了。直到几年前流落广州,去看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山纪念堂和西式建筑总统府,再去武昌红楼的愿望才又升腾起来。就像一条虫子一直在意识里蜷伏,遇到合适的时机,它就苏醒了,在心里搔扰,痒痒的,很难受。本来看过纪念堂,纷乱的民国往事搅浑大脑,总统府不想去了,却因陪家乡来客不得不去。1917-1925年间孙中山曾两度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其间被陈炯明用大炮轰走了一次。第二次是应冯玉祥和张作霖之邀,北上商谈国是,就再也回不来了。我神色凝重地逐一审视布满沧桑的照片和蕴藏血与火的实物,肃然升起对先哲的崇敬,同时也严肃地思索。为什么先辈带我们走上了这么一条道路?仅仅三十八年的民国,大的战争超过了100次,损失惨重,死伤狼藉,灾荒也凑热闹,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看过总统府,疑虑更多。正如好好的人去体检一样,能吃能喝,却被一个接一个精密医疗仪器查出一身的毛病。悠忽中,我想起武昌红楼。民国这条虫子是从武昌爬出来的,看过广州的辛亥文物,去看红楼心情更加迫切了,也许那里止得住心里头的瘙痒。
  今年六月,在朋友们热情相邀下,我在武汉前后有几天逗留,于是把红楼又打进计划日程中。那天冒雨先赏黄鹤楼,站在游人如织的六楼走廊上,斜倚栏干,瞭望烟雨朦胧的蛇山。在一片波澜起伏的绿浪丛中冒出一点红,像地心腾起的火苗,一阵接一阵的大雨也浇不灭。询问了一下工作人员,那便是红楼。以前见过红楼的正面,换了一个方位看它,又长出一种新意和陌生。
  黄鹤楼中式飞檐斜挑着远古的云烟,红楼西式山形结构承载着近代的风雨。二者隔着茂密的深林,遥遥相诉曾经的辉煌和苦难。羊年多雨的夏日,风吼声和林涛声,莫不就是它们澎湃的心潮?烟雨里隐隐约约的红楼身影,难道道出无可奈何的离殇。远古的光辉毕竟消失了,重建的黄鹤楼也再现不了大唐盛况。可宣统三年完工的谘议局大楼,却让我们至今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少时不识人间险恶,总幻想成为英雄豪杰,解万民于倒悬。新军营盘的枪声穿过几十年风雨,依然那么令人振奋。当我八十年代第一次奔走在平淡无奇的彭刘杨路时,血液早就不再沸腾了。坎坷的经历告诉我,世上的路有千万条,并不是每条路都要有生与死的抉择。毕竟人造的路,不会故意去选择险峻。
  可人类历史之路,却不是人能选择的。那是洪水决堤,在原野上自寻的出路,浩浩荡荡摧枯拉朽。红楼见识了这场巨变,并因循利导释放出民国。新军本来是满清在内忧外患中,仿照西方建立的新型武装,指望上帝保佑吾皇,却成了王朝的掘墓人。谘议局也是满清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专制统治,被迫成立的一个民意机构,最终成了埋葬满清王朝的指挥机关。
  天道难测也有因果,不是最后挣扎的皇室搞了一场假立宪,成立皇族内阁把民意甩进冰窖里,武昌起义能够爆发吗?即使能够爆发,也难以有全国的响应。在很多响应起义的省份,立宪派的势力远远超过革命党人,他们接受革命,是因为假立宪伤透了他们的心。假设满清真的能顺应世界潮流,逐渐建立货真价实的民主政治制度,那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至少没有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那是人间浩劫。在民国短暂的春秋里,死于战乱和间接死于战乱的中国人数以亿计。历史上,凡是中央政府权威丧失的年代,军阀们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争夺阳光下的空间和至尊权利。他们之中很多人出发点并不坏,是想一统江湖结束内乱。可恰恰是这种以战止战的行径,把国家闹得四分五裂,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有一副对联说得好:论心不论迹,论迹千古无孝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万世无完人。对那些大人物的评价,不是猜他们怎么想的,而是看他们怎么做的。值得称道的是,功高至伟的首义人员,在迷信枪杆子的岁月里,没人成为军阀。就连被枪口胁迫去革命的黎元洪,也没有拥兵自重,宁愿做一尊菩萨。
  假设清政府真搞民主,还会有很多很多的结果。比如说,中日关系、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等,这里就不一一探讨了,毕竟历史来不得半点假设。错过虚君制下的议会民主,活该受到军阀和暴君们的摧残。
  到了北洋时代,共和制下也有一次搞议会民主的机会,可惜,被上海火车站里射向宋教仁的一发子弹断送了。史料证明,暗杀国民党内热衷于宪政民主的领袖,并不是出于袁世凯的授意和命令。宋教仁遇刺,袁世凯分外痛心地说:国民党内少了一位为数不多明事理的人。很多学者分析,从目的动机、事后反应以及革命党的一贯作风来看,最大的嫌疑是孙中山,他与宋教仁一向不和,宋教仁称他为野心家。
  不会是孙中山。怎么能够相信一个独夫民贼的惺惺作态,污蔑享有崇高威望的革命先行者。然而,校歪了历史准心的这发子弹,刚好断绝了宪政民主的生机,这是事实。自此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信条,成为各个利益集团的共识,中国陷于内乱中难于自拔。
  这怪不得首义第一枪的影响,但这两枪毕竟是前后呼应。前者是划时代的一声巨响,清除了封建专制的障碍,开拓出多条道路可供选择的前景。开放的社会平台,既可以搞议会制,也可以搞总统制,还可以搞一党专制,甚至搞政党轮换,但这一枪毕竟断绝了清政府的立宪之路。不管怎么说,清末统治者开放报禁和预备立宪,并对曾经十恶不赦的革命党网开一面(如摄政王对汪精卫),已经显示出国家在政治生活方面的进步。这种进步,我们现在也难以企及。后者也是一声巨响,当时的中国都颤动了。可起的作用恰好相反,把所有的通道都放弃了,只留下内战和独裁一条绝路。
  总而言之,首义第一枪里面装不了这些东西,文化程度不高的新军士兵,心甘情愿地交出选择权。小人物退出舞台,轮到英雄们出演正剧。他们合力选择了最坏的一条路,就和抓阄一样,怨不得老天无情。
  老天无情也有情。漫天大雨陡然停了,收起雨伞轻松地走出黄鹤楼西门。既然离红楼这么近,正好去拜访它。想起在广州总统府时对红楼的期待,步子在积水的路上迈得飞快。绿树中的红墙红瓦分外夺目,吸引着一颗砰砰跳动的心。
  我来了,红楼。
  可惜,那天是2016年6月20日,星期一,红楼闭馆。很多人是来观景的,文物史迹也是人文景观。广场上举起手机相机的手臂有如树林,收集着沾染历史烟尘的痕迹。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想在凝固的时间里找寻一条通路,以便今后少一点坎坷。我望着孙中山先生高大的铜像,点燃一支烟,默默地在广场久久徘徊。心里叹息道:红楼,我俩无缘。
  (三看红楼而不得入,以此文记之)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精华:五出眉心

上一篇: 《 读书是一种风度

下一篇: 《 【征文】蛾子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三看红楼而不得入,有意思,反倒促成作者挥毫道出一番感慨和见地来。时势造英雄,遍观世界历史,莫不如此。开放的社会平台,既可以搞议会制,也可以搞总统制,还可以搞一党专制,甚至搞政党轮换,但这一枪毕竟断绝了清政府的立宪之路。——那个时代,本就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9

  • 韵无声

    其实到红楼的意义也在这里。文章信息量丰富,作者也很注意选材和详略,感慨中肯。

    2016-07-06

    回复

    • 白说废话

       谢谢老朋友夸奖,但愿不给你们带来麻烦。有些人会无端联想,认为这篇文章犯忌,都找到家门来了。其实,我所有文章,都是批判传统、人性和制度,并不涉及当前政治。不知道吃政治饭的人,为什么这么敏感?

      2016-07-06

      回复

    • 落叶半床

       还有这样的事吗?老师的文字写得很实在,却引起无端猜想,的确太让人想不通了。

      2016-07-07

      回复

    • 沁芳闸

       啊,还有这样的事。那天,我们还在群里讨论,不管是韵姐,叶叶,三旬,眉姐姐,还是我,异口同声地支持这篇文字,实在好文字。必须加精。现在的人,是不是太敏感了。

      2016-07-08

      回复

    • 白说废话

       谢谢沁芳闸,你的回答和你们的态度让人温暖。

      2016-07-09

      回复

  • 五出眉心

    虽与红楼三次擦肩,无缘得见,但红楼留给作者的思考是深刻而又悠远的,感慨也是意味深长、令人回味的。问好作者!

    2016-07-06

    回复

    • 白说废话

       现在不需要思考的人,

      2016-07-06

      回复

    • 五出眉心

       一个时代,没有会思考的人,那将很可怕!
      一个人,不懂思考,形同虚设,与蝼蚁何别?

      2016-07-06

      回复

    • 白说废话

       有权者不让思考。或者说,只允许在他们划定的框框内思考。

      2016-07-06

      回复

    • 五出眉心

       话说,那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如何?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的洪流照样推动时代的前进!

      2016-07-06

      回复

    • 白说废话

       就是我的qq里也发不了,我申述,没人理。

      2016-07-09

      回复

    • 五出眉心

       是的。我这里也有篇文字,Q不准发。

      2016-07-10

      回复

    • 五出眉心

       是的。我这里也有篇文字,Q不准发。

      2016-07-10

      回复

  • 韵无声

    其实到红楼的意义也在这里。文章信息量丰富,作者也很注意选材和详略,感慨中肯。

    2016-07-06

    回复

  • 三旬

    初看题目,以为说的是《红楼梦》……点进来看是红楼。阴差阳错地又与红楼错过引发的思考,很有启发性呢。历史,曾经有太多被改写的可能。可是最终也是阴差阳错不是吗?

    2016-07-05

    回复

  • 渭雨轻尘

    白说也说,但注定很多时候不会白说。

    2016-0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