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

悲欢喜怒皆成戏,唱做翻爬自成腔

作者:安生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6-06-13   阅读: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
  悲欢喜怒皆成戏,唱做翻爬自成腔。
  忠奸古今分声色,是非美丑善铺张。
  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
  水上戏台,红帘木板成台,木凳连线成座。
  场内设备简陋,左边墙上挂着介绍五华提线木偶的帘子,除此之外就只有戏台右边的一个小窗格子,窗口挂着各种小木偶,十块或二十块一个,成排的小木偶后面,一个中年女子神情漠然,我们的到来仿佛并没有在她的眼中出现。
  木偶戏一点半开场,刚到的时候四下无人,心里担心着若无观众,表演是否照常,又担心若是照常,座下无人对表演者会是怎样一种打击,尽管知道作为景点之一的表演肯定有过类似状况,心里还是不免担心。
  临近开场几分钟,陆续有人过来,左不过十几个人,却让这个并不宽敞的戏场变得热闹起来。
  观众随意就坐,乐起,木偶挪步舞台,一则《武松打虎》。
  这部剧相信观众都是知道的,剧情自是没什么好期待,可供欣赏的无非是生系悬丝的十指绝艺。从开场武松自我介绍的弯腰作揖点头,到客栈里店家手舞足蹈寒暄,武松叩桌等酒提壶饮酒,至高潮时拳打脚踢与虎作斗,无不让人惊叹十指拉扯竟如此神奇。
  戏罢,表演者从后台走出,拱手致谢,脸上微微羞涩的自豪感。
  凭心而论,尽管我是个外行人,也知道这部戏的操纵可圈可点,技艺并不精湛。但我仍由衷地对这位五六十岁的老者生出崇高敬意,在这个传统文化传承日益艰难的时代里,这位老者年年岁岁守着这一方人烟稀少的戏台,定时定点地为为数不多的观众上演一场场喜怒哀乐。在他身上,我更看到了我姑丈的身影。
  潮汕地区众所周知有游神的习俗,游神的时候都会有一支仪仗队或俗称“锣鼓队”的伴奏伴乐,我所在的村里,有一支“锣鼓队”的负责人之一便是姑丈,顺理成章地,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姑丈连哄带骗帮我报了名学其中一种叫“扬琴”的乐器,姑丈就是教扬琴的老师。一开始极不情愿,闹着不肯学,母亲用30块成功把我哄成功(在小时候30块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
  由于天生对音乐的喜爱,对扬琴很快上了手,至今记得第一次游神登场时举家上下的兴奋气氛,因为在当时村里的游神在镇里是很有名气的,各村的人也会来观望,整个队伍极其壮观。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对那样的高调出场感到不能接受,开始以各种借口拒绝姑丈,队伍里的很多同龄人也纷纷退出,到了后来,有其它村子雇佣我们那个“锣鼓队”去助游的时候,整个队伍已经稀稀落落。依稀记得那段时间每次有游神活动,姑丈以及村里几个负责人已经沦落到要上门游说那些年轻人,收获却总是甚微。
  那时候的年少气盛给了自己不断拒绝的勇气,姑丈写满无奈和疲倦的面容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对一支轰轰烈烈的队伍没落之后自然而然生出的感触,是看着一种文化从繁华到后继无人内心不可抗拒产生的一种苍凉。如同而今对体现木偶表演者不觉然生出的敬意。
  表演结束,人尽散去,卖小木偶的妇女还在皮笑肉不笑地向带有孩子的人家呦喝,用着千篇一律的句式。
  审核编辑:老判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锦瑟流年不可说

下一篇: 《 我的青春,曾有你们

【编者按】 红尘会员   老判:
依然有人在坚持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这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失不可泯灭的底色。不为物质所左右,不为人潮汹涌动荡。不被理解,不被知晓,固执坚守,可敬可佩。浮躁的当下,需要精神的田园,种植一些与梦想有关的东西。纯粹些,简单点,仅此而已。问安作者。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民间技艺如此精湛,却因为种种原因大有退出历史舞台之感。这篇不长的文章里展现的一角,足以让我们产生复杂的感情,作者文笔细腻而有感情,始终有着一种精气神,加精鼓励!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