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绕树与鼠追猫

由高招名额外调想到的

作者:远牵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6-06-06   阅读: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刘三姐在那个年代对她眼见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葩事儿用歌声发出了这样的响亮问话,这个发问所以响亮,是因为它富于哲理地道出了在我们现实里存在的那些因无视规律,只按主观愿望出发的种种人为不合理,想想,本来是藤绕树的事情,如果硬要让树绕着藤去,不仅会扭曲事实,舍本逐末,于情于理都难以去说得通行得通,有时还会不可避免地触发一些潜在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形成被动,这种现象在当前尤应警醒。
  如果只是藤绕树这样表面化的简单问题,恐怕刘三姐唱的山歌人人都可以跟着哼两句,便也不会闹出树绕藤这种荒唐了,可现实中那些不按规律出牌的事情往往貌似没这么简单,有的看起来还很复杂难辨,但弯中取直后的道理却依旧是那个树绕藤的道理,比如最近被中国家长痛批的高招名额外调办法。
  高招名额外调这个事,要先从一个自2008年就开始执行的一顶国家专项计划说起。原来,有关部门为体现教育公平,均衡不同省份之间的高校录取机会,遂安排江苏,湖北,上海,浙江等12个省份,总计调出16万个高招名额,以支援山西,江西,河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在2014年国家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出过要缩小不发达地区高考录取率与全国的差距,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考生在今年又出现趋减的契机,于是产生了安排湖北外调4万名额,江苏外调3.8万名额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办法,这个直观的外调数字乍一看让这两地的考生家长还直是会认作自己在高考前的公平竞争机会被硬性侵占了,尤其是在江苏这样的录取分数线偏高的高考大省,本来录取分数线偏高的事实已经是多年来压在考生家长们心头的一块石头,再猛一听到高招名额被外调这样的消息,一种公平权益被疑似践踏的舆情呼声便迅速抬头,并很快出现疯传蔓延之势。
  高考作为全社会一个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早已成为大多数人们心中默认并遵循的最直接有效地达到谋求自我实现,出人头地的不二通道。高考政策的制定,像指挥棒一样影响着许多人、许多机构的行为方式,甚至左右着一些产业形态兴衰存亡,在许多人的心里,高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先姑且不论这种对高考的认识正确与否,但至少高考的公平原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即便是在江苏等地的家长潮出现,这种公平的原则依旧得到了体现,就拿湖北江苏来说,湖北的那4万个,只是指导性计划,可适用于本专科,江苏的3.8万个中,只有9000个是本科,其余的用来安排高职院校。另外,由于江苏的生源较好,外省对江苏的增量招生并不受影响。其实,在江苏还有一个基本事实是,高考报名人数七年来已下降了16万,今年比去年少了3.28万,所以这外调的3.8万与减少的3.28万,总量上依旧维持着相对的平衡或者说相对的公平。
  但江苏的考生家长不认同这种说辞,甚至外调地区(主要是中东部沿海省份)的所有考生的家长都不认同这样一种说辞。为什么?因为国家是从名额总量上考虑的,但报考名额只是高考公平的一个因素,另外更重要的还有录取分数的高低和经济发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教育资源与人口资源就越丰富,考生素质就越高,高招录取分数线也随之越高,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竞争压力大,这铁一样的事实是这些地区的考生,家长,甚至学校老师多年来生命中一直在承受的难以承受之重,这种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势伴生的竞争压力,因为多年来沿袭下来的惯性,早已被认定为理所应当。
  可是高招名额外调来了,并且当它以直观的五位数字来挑战被调出地区考生的隐忍心和想象力时,这些地区尤其是像江苏这样的高考输出大省的底线被触犯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考生家长眼里,如果说国家专项计划是为了教育公平这棵大树的话,那这被置疑的的具体办法就是一株藤,如果硬让高招名额外调这个办法来牵着教育公平的主导方向走,那考生家长担忧的其实不就等同于是对树绕藤这一类问题的担忧吗?
  这种担忧之下其实还隐藏着一个特别不公平的仍被漠视的事实,就是高招录取的地区壁垒,甚至可以说这个地区壁垒是高招录取业已被垢病多年的顽痼,到高招名额外调办法出台之际,它还有继续发展的堪忧倾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高招录取似乎脱不开一张中国地形图,三个不同梯队的地区版图呈等级列序:第一梯队是京津沪等占有顶级教育资源且录取率畸高的地区,第二梯队是东部,东南部沿海或近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三梯队是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梯队的塔形准确说来更像橄榄状,这第一、三梯像是尖峭的两头分别向正反两个方向分别突起,而第二梯队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第三梯队的中部地区无论看经济发达还是录取率差别其实都不大,真正差别大的其实是本省内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的失衡,作为全国统招的高招,却只是将全国的教育区位笼统地按东部、中部、西部这样的粗线条去分区,按户籍去粗放统管,前一阵被口诛笔伐的国内高考移民,也正是这种粗放统管下的特有产物!现在我国的户籍政策都在进行着深入改革,如果作为体现教育公平的高招政策依旧刻舟求剑,不敢正视教育问题在现实中的突出矛盾,而只在次要问题上用剂过猛,这种以藤走树的做法,不仅对缓和教育公平事倍功半,更有可能因打破现有平衡而引起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不仅难以收服人心,更让一直在呼吁教育公平的考生家长们又添了新的疑问和担忧。
  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调出地的考生家长们正烦着呢,调出地的许多二三类高校却刚刚笑出灿烂来,家长们嫌名额不够用,这些高校扩招后不占优势的高校却嫌名额太少,所以说高招外调也并非无人喝采,这些在本省内名气不行的所谓高等学校正偷着乐呢,扩招N年的他们,在高考招生报名开始减少这样的现实下,这高招外调的新办法成了让他们又多活几年的及时雨,只怕让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几家欢乐几家愁,高大上的京津沪地区却不必为此着急上火,他们作为全国一流高校的最密集地区,他们坐拥一流高校自然对本地考生多有侧重,他们近两年的平均一本录取率都在22%以上,而作为调出去的湖北,江苏,河北等地的一本录取率仅刚达到9%,让事实打脸的却是,录取率最高的京津沪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录取率中等靠后的湖北,江苏,河北等地却非得要勒紧裤腰再去支援调出名额,虽然这个调出名额不一定落实在一本的录取上,但这种将京津沪游离于高招规则之外,却让录取率偏低的地区间来回周济的思路怎能不让人为公平担忧?
  经济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都在流通时,市场上会出现良币被劣币驱逐的现象。说的明白点儿就是如果你手里有新旧两张一块钱,那你花钱时你会选择将旧的花掉而将新的留存给自己,这样的结果导致市场上反而是劣币大行其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良币存在啊!如果这种货币流通现象还不足以让人振聋发聩,那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在选拔人才上出现了劣才驱逐良才,那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就绝不应是考生家长这一方去要拷问的问题了!
  现在全国各地采用的考卷各不相同,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各地高考试卷在难易程度上也大不相同,总体上高校云集的京津沪地区的考卷命题难度低已是奋战高考的学子们人人皆知的秘密,即便这样在京津沪这些地区的一流顶尖高校的录取分数上,仍然有明显的猫腻。像北大清华这样众多考生心中的梦之队,北京当地学生的分数竟有可能会比外地低上近百分之多,地方保护主义使户籍壁垒成为一道道坚不逾越的屏障,而使各种人才信息的流动呈现出让人遗憾的不对称分布趋势,良才被排斥而相对的非良才被选取早已有之,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公平下的阴影,也是外地考生家长们心中年复一年的在心中发酵已久的悲哀。
12
  审核编辑:三旬   精华:韵无声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三旬:
初看题目,并不能联想到这个严峻的问题。细读,细思,极恐。长久以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似乎已经被人们当作常态。如今,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无疑给掩饰着平静的舆论湖面重重地投下了一颗石子。高考在即,又有一大批的孩子,走进这场虽说公平,实则不公的战争。远牵老师的思考,说出了多少人的心里话。教育的改革、高考的改革,会是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又有多少人等得起呢?无地区优势的孩子们的艰难,有地区优势的孩子们一步步退化……眼前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谢谢老师的赐稿,问好!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井中捞月

    一篇切中时弊的,而又独具艺术风格的力作。

    2016-06-07

    回复

  • 落叶半床

    各种保护主义的政策古已有之。严重的问题,深入的思考。

    2016-06-06

    回复

  • 韵无声

    牵牵辛苦了。这篇文正好应景。
    牵牵的思考对于当今的教育情势极具现实意义,高考这场原则上公平,实则不公平的战争就要拉开帷幕了,读到牵的文,真真是心情复杂。

    2016-06-06

    回复

  • 三旬

    作为一个刚刚从高考中走出来的人,读老师的文章几乎泪流。深夜审稿,遥握问好。

    2016-0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