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诗歌的情与景

诗歌的情与景

作者:井中捞月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6-05-30   阅读: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即景人苏东坡描写春风习习,海棠娇艳,清香袭人并运用艺术手法,把海棠花儿人格化了。一个“恐”字用得精巧,生动地刻画出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流连赏玩,依依不舍的情态。诗虽短小,但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咀嚼。海棠十分名贵,然而,海棠成为庭园观赏花卉的历史却较晚,名儒巨贤称颂较迟,从历史古籍可见,在唐代之前确实不多,宋代苏东坡可谓较早的一位。欧阳玄云:“点缀春风只一枝,此开犹是半开时。更令老杜如今天,便是无情也赋诗”。著名诗人王十朋更以“杜陵应恨未曾识,空向成都红草堂”,为杜未识海棠而惋惜。海棠既以艳而无俗称著,更以暮雨霏霏湿妖艳而与众不同。历代墨客文人对此留下佳句颇多,或曰:“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或云:“艳丽最宜新著雨,妖娆全在半开时”。真是霏霏细雨方显海棠本色。此时之海棠,光彩灼目、神采醉人。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一切作家都要有明确的是非、强烈的好恶,诗人亦尤其如此。感情的特别充沛、特别炽热,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了强烈的感情,艺术形象才有旺盛的生命,才能产生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那么,诗歌的感情从何而来?缘于何处?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
  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欧阳修《戏答元轸》:“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间归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青年时,曾被贬到宜昌峡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隔,眼下虽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还未到小城一样。不过欧阳修那时还年轻,志向远大,因此虽然有山居的寂寞愁闷、“乡思”的缠绕,但更多的是伺机而发的热情。眼前无花无春的景况,他并不感到悲伤绝望。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他坚信将来的道路会宽起来的,“野芳虽晚不须嗟”,暂时受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每句中都有体现。正是欧阳修的这种政治家宽解和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中国诗学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曾在成都担任过严武的幕僚,仅六个月就受排挤而辞职。严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无依,只得携家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再度漂泊,这首诗写于漂泊途中。首联写“旅夜”所见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细草拂动,寂静与孤独笼罩一切。颔联写远景,境界阔大雄浑。“垂”“涌”烘托平野的辽阔、大江的汹涌。这两句以磅礴开阔的气象反衬了首联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曲笔反语抒写无由施展胸襟抱负的愤懑不平。尾联触景生情,以景自况,用辽阔的“天地”反衬“一沙鸥”的孤独无依,沙鸥是孤舟,更是诗人。全诗描写旅途月夜景色,抒发漂泊生活孤凄的苦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成为情景相生的名作。
  四、显景隐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蕴藉,唐司空图主张要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诗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中。这种意境创造的方法,与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实到文字上的情感词极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当隐蔽。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描写滁州城西郊野西涧的风情景物。乍读此诗,感觉这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但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单是写景,而且有所寄托,只不过情感隐蔽罢了。韦应物是中唐前期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为自己无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敛繁苛赋税而内疚惭愧。他思归田园,羡求山水,当他来到西涧时,一景一物都令他怜爱共鸣。他为何“独怜”涧边的幽草?因为涧边幽草生机勃勃而又自甘寂寞,显示了诗人无意哗众取宠而甘于安贫守节的恬淡胸襟。他为何钟情树间啼唱的黄鹂呢?黄鹂除了反衬幽草的处幽守默外,还有自由自在、不受尘世羁绊之意。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纵横于野渡的孤舟,更流露了诗人生当风雨飘摇的乱世,无所用其才的忧伤情怀。诗人将自己无奈的处境和思慕隐居的心声悄无声息地糅入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加以表现,意蕴深厚而又了无痕迹,使此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感情,达到了“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构成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无穷意境,给人特殊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
12
  审核编辑:老判   精华:粒儿

上一篇: 《 雨荷飘香

下一篇: 《 【征文】左手米罗右手谜底

【编者按】 红尘会员   老判:
与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亦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意象,便成了浓缩作者情感的寄托。作者通过特定的意象,外放自己的心声。读者通过意象,揣摩体会作者表达背后的意味。故,情与景自然不可分家。作者的分析准确到位,可作为指导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教材。问好。


管理组   粒儿:
文章对诗歌的情与景解析透彻,脉络清晰,值得一读。精华一个!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3

  • 散人

    您好,红尘作者,您的短篇小说《诗歌的情与景》因站内被推荐为精华文章,现被墨舞红尘公众平台转载,请您关注红尘漫生活,近期会有您的作品展示,站内编辑友情提示!

    2016-06-01

    回复

    • 散人

       您好,红尘作者,您的短篇小说《诗歌的情与景》因站内被推荐为精华文章,现被红尘漫生活公众平台转载,请您关注红尘漫生活,近期会有您的作品展示,站内编辑友情提示!

      2016-06-01

      回复

    • 井中捞月

       感谢编辑提示,辛苦了。问好!

      2016-06-01

      回复

  • 简竹

    古诗词的艺术美无法超越。

    2016-05-31

    回复

  • 简竹

    捞月写的很精到啊,过来学习下。

    2016-05-31

    回复

  • 落叶半床

    看到出,井很用心地来写了。赞一个。

    2016-05-30

    回复

    • 井中捞月

       谢谢叶阅读,没有写到位,只能是自己的一点感悟吧。问好。

      2016-05-31

      回复

  • 韵无声

    比较全面呢,井。
    辛苦了,问好

    2016-05-30

    回复

    • 井中捞月

       感谢韵老师阅评,感觉还没有写到位,只能这样了。问好。

      2016-05-31

      回复

  • 沁芳闸

    打开就看到一个美女,而且是那种在水一方的女子。这样美的图片哪里寻来。哈哈。

    2016-05-30

    回复

    • 井中捞月

       很喜欢这样的美女图片,人在画中,画在美女心中,故不辞辛苦,万里寻芳,活捉美女一枚。给沁芳上茶,谢谢阅读,问好!

      2016-05-31

      回复

  • 东方玉洁

    景由情定,情随景移,这两者的关系,变化无穷,唯有去写时,才会自觉融合。

    2016-05-30

    回复

  • 粒儿

    很喜欢这篇文章。说实话,一篇文字的形成,或许我们会习惯问自己,它将传递是什么?在阅读它的过程中我们又能摄取到什么?此文,很好地诠释这些询问。

    2016-05-30

    回复

  • 千千

    浓缩便是精华,诗歌也如此。

    2016-05-30

    回复

  • 三旬

    看了很久,感悟颇多呢!我是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所以看这样美的赏析尤感亲切,问好!

    2016-05-30

    回复

  • 老判

    问好作者。

    2016-0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