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抹不去的故乡情结

拜读烂文制造者老师《清明祭故乡》引发的感想

作者:二无居士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6-05-24   阅读:

  
  雨后的周末,清新而畅快,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被一缕茶香悄悄地带进了墨舞红尘网,来到了栖息心灵的那片美丽田园,周末的田园,在小雨“润物细无声”的倍加呵护下,又长出了一片新绿。
  鼠标顺着手指敲开散文之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烂文制造者老师(即醉里笑秋,以下简称烂文老师)的作品《拾稻穗和疯娘》,读了这篇精华文章,不仅感受到了烂文老师童年“苦中有乐”的美好经历,同时也勾起了读者对童年自由与快乐的回忆,让人耳目一新,反复诵读。不禁感叹,能在网络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读到如此原创美文,实在难能可贵。于是,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我偷偷摸进了烂文老师的“个人中心”,小心翼翼地点开了他的“个人文集”,开始认真拜读他的散文佳章,当雒诵到《清明祭故乡》这篇文章时,不仅产生内心的阵阵共鸣,而且还引发了我对自己的故乡在渐渐离我远去的思考。
  《清明祭故乡》以俄罗斯著名人叶赛宁的名言:“我回到故乡即为胜利”开篇,给人以几分希望抑或无限遐想进入阅读,让人感觉烂文老师浓重的恋乡情结,能隐约看出他是希望回到故乡的,希望能拾得故乡的零零总总。但我错了,烂文老师接下来笔锋一转,为读者准备了一种假设也是一句疑问:“如果有一天故乡‘死’了,这位大人还会这样说么?”,当读到这个“死”字,我心头一颤,顿时感觉有些不知如何是好,真有这么严重吗?
  烂文老师通过一个外出服役三年的堂弟回乡后的言行举止,以及回村祭祖乡亲凝重的表情折射出了故乡的变化,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消失或毁灭。因为村口的古樟树、废弃的大水车,还有古井、斑驳的墙、捉迷藏石头阵等,这些见证了一代代人成长轨迹,给人留下美好记忆的故乡风物已不复存在,这都是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造成的后果,这或许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变化的必然,但不应是故乡在记忆中删除的必然,更不应该是故乡情结终结的必然。
  我想,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肯定感受不到这种故乡情结,也无法感受失去故乡后的孤寂心境。一个人没有故乡或许只是少了些丰富的儿时记忆,但如果没有怀念故乡、怀念故人的情结,那么他的人生注定是不完美的,也势必会影响他的人格形成。故乡对于城市有些尴尬,甚至有些微不足道,可是故乡在城市里是找不到的,城市里没有古樟树、大水车,更不会有捉鱼、偷果子、赶牛羊等让人终身铭记的“娱乐”活动。城市里即便有自己的“故乡”,它也是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山清水秀,这样的“故乡”不会引人关注,也不会让人终身眷念。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从这句词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李清照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包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李清照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但在我看来即使就算是醉得不省人事,一觉醒来,故乡依然萦绕于脑际,相反因为醉了愈发思念故乡,愈发想早日回到故乡的怀抱,就像我曾经在一首中写道:“无人共饮杯中物,醉后家乡望更遥”,无论醉与否,故乡都在心里,故乡情结都在延续。总之,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它既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成长地,也是童真童趣的储存地,更是人生的最终归宿,落叶归根嘛,即使身不得归,心也想归矣。
  “故乡不仅仅是地址和空间,对于故乡的凭认,多么需要细节的支撑,哪怕是蛛丝马迹……”这一点想必所有有故乡的人都会表示赞同,都会由此引发内心共鸣,因为故乡连接着人的血脉,蕴含着血浓于水的情感,时刻迸发出一种无私的大爱。的确,故乡的一沟一渠、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已深深印入脑海,就算是多年不回故乡,“鬓毛衰”了,也不会完全忘记故乡的人和物,正如“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接下来烂文老师又提出同样沉重的问题:“故乡有一天会不会死去?”我想,故乡应该不会真正死去,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故乡都将永在,只要人还存在,人的故乡就存在,哪怕只存在于心里。我们不必过多的去探究故乡会不会死去,只要弄清楚故乡到底是什么,故乡于我们有何种意义,又是什么支撑我们如此眷念故乡,无法忘记故乡。从烂文老师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故乡是生命的起点,是成长的源泉,是一生情感的归宿,故乡养育了我们,助推我们闯荡世界,完美人生,创造价值,故乡就如我们的父母,是我们一生的牵挂。如果没有了故乡,那么让曾经拥有故乡并在故乡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的人们,怎不彷徨?如今千篇一律的新建筑,看起来美不胜收的新型旅游小镇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完全看不到故乡的痕迹,闻不到故乡的味道,曾经的故乡已逐渐消失在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中。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心的浮动,已然把故乡变得陌生,把故乡的人和物变得陌生,这在我的诗中早已道出:“十年乌水东流去,已把家乡变异乡”。
  在文章的结尾,烂文老师说道:“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能不能更具备一些人文建设,起码保持农村原有的淳朴和简单,哪怕是一棵树,一个水车或者一口井。”这是烂文老师的诚挚建议,更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唤,新农村建设不光是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和致力于文化传承,乡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乡民的耿直和厚道,乡村的安详和静谧,乡风的淳朴和简单,都是需要继承和保护并值得所有人弘扬的,只不过这样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从上至下的推动执行,并且一以贯之。
  “故乡的情结,并不是完全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故乡的情结,是生来具有的自然条件反射,就像鸭子一孵出来就会游泳,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吸奶。”是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人生的出发点,也是我人生的落脚点,无论我走向哪里,抑或终老他乡,故乡永远不会从我心中抹去,因为故乡是我的根,人不能忘本,否则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审核编辑:千千   精华:韵无声

上一篇: 《 有梦的人是美的

下一篇: 《 黄鹤楼

【编者按】 往期编辑   千千:
的确,现代生活的诱惑,已让很多人“十年乌水东流去,已把家乡变异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家乡还是家乡,那份故土情坏会在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前从骨子里透出来。就如烂文老师所说:新农村建设不光是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和致力于文化传承,乡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乡民的耿直和厚道,乡村的安详和静谧,乡风的淳朴和简单,都是需要继承和保护并值得所有人弘扬的,只不过这样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从上至下的推动执行,并且一以贯之。 感谢作者,对另一篇文章至深的剖析,让读者在这篇文章里一起欣赏了二篇精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6

  • 烂文制造者

    感谢居士老师深入的点评与指点,看来居士老师和我一样是远离故乡的游子,有着对故乡的共同眷恋。
    感谢老师!

    2016-05-26

    回复

    • 二无居士

       是的,我离乡已逾十载。《回乡偶书》:

      十载离乡未变声,遇寒何惧阻归程。
      家山渐近人无怯,已寄心情一片晴。

      归期已定莫归迟,怯未怯情唯自知。
      又见门前溪水绿,东流不尽是乡思。

      2016-05-26

      回复

  • 远牵

    就像烂文说的,精神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故乡的死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心中没有故乡会越发孤独,甚至找不到信仰,故乡啊,也许我们也只能让故乡在我们心里安家了!

    2016-05-24

    回复

    • 二无居士

       虽然说没有了故乡,不一定就没有了信仰,但没了故乡确实感觉丢失了很多东西。

      2016-05-25

      回复

    • 烂文制造者

       轰轰烈烈的春运潮,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趋势,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回家变成了一种形式。

      2016-05-26

      回复

  • 三旬

    看到颤栗,想到如今有多少人以离开故乡遗忘来处为荣。谢谢老师的品鉴,问好!

    2016-05-24

    回复

  • 落叶半床

    居士老师的解读,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笑秋老师文的精髓!从前都是讲物是人非,现在却是人非物也非了。

    2016-05-24

    回复

    • 二无居士

       真正感觉到了“儿童相闻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

      2016-05-25

      回复

  • 老判

    精神上的故园,是否还在最初的地方坚守?大体上,许多人已经沦陷。

    2016-05-24

    回复

  • 韵无声

    笑秋老师篇章里所融入的故乡情结让人感动,像岁月长河中粼粼波光,耀人眼眸,润湿心灵。居士(隐云)老师的读后感把这样一种情怀用另一种语言的方式诠释得清晰晓畅,发人深思。
    感谢你们!

    2016-05-24

    回复

    • 二无居士

       谢谢韵无声老师,说得不到位,请多批评。我只是借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2016-05-24

      回复

    • 韵无声

       老师过谦了~

      2016-05-25

      回复

  • 韵无声

    “”感谢作者,对另一篇文章至深的剖析,让读者在这篇文章里一起欣赏了二篇精品。”正如千编所言,感谢隐云老师的品鉴!同时也感谢笑秋老师。

    2016-05-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