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的三个状态

宋振邦:风情诗点染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编辑推荐    2016-04-28   阅读: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这首在环境和心情两方面给了我们三个状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环境是“雨”,心境是”烦”。一出门,遇到这场春雨,纷纷的,绵绵的,没有停歇的样子,真是恼人啊!这是一种身体的感受。属于感官的物质的。

  接着是一种迫切的愿望,到哪里是避一避,最好有个小酒馆,喝两盅驱驱寒气。这是惬意的愿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第二种状态和心情。感官刺激的愿景。也属于身体和物质的感受。

  ,到此结束了,那么第三种状态在那里呢?朋友,它在你反复的吟咏中。它作用于你的精神。当然,那不是你凭空的想象,的客观存在,那也是作者给你的。

  我们的诗人,在他回到家里,温暖的书斋,有妻儿在侧。端起一杯茶,回想起那一次“清明雨”,想起自己在雨中凄惶惶的烦恼,对比那横笛牛背的牧童的怡然,不禁哑然一笑。孩子那小手一扬,唔,可不是,不远处,濛濛的春雨中,杏帘在望。诗人微笑了,他兴奋地提起笔,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呈现于笺纸——过去了的,变成亲切的怀恋。

  多么惬意的经历呀:清明时节江南雨,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时的一切感官的不适,此刻已升华为审美的诗情,这就不是物质的了,属于精神领域的。你在诗的单个的词句中看不到的,她,隐藏在作者与读者对全篇思索与诵读的审美中。那正是诗的第三种状态——诗的境界,正如灵魂寓于机体。

  灵魂在哪里,你见不到,你看到的是头脑、身体和四肢,而灵魂却寓于其中,那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社会文明孕育、培养出来的,修养在你的头脑里。

  三种境界:由感官不适的体验到寻求舒适的愿景,最后通过诗文转化为精神的审美的享受。

  苦于跋涉的人们,爱诗吧!诗是你困难处境的安恬的驿站,诗是穷人和富人共同的家园!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下一篇: 《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对一首人人皆熟祥的古诗来说,进一步的解读剖析写作背景与语境,一层一层的状态,一层一层的突破,直至教你领悟诗的意义与作用,这点着实棋高一筹,妙!真让我们体会到了写诗是乐趣,读诗更能从中感悟智慧。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