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与外国书

作者:尤其拉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6-04-02   阅读:

    我爱读古典作品,尤其是西方的译作。国内的著名翻译家的译作我几乎都看过。冲着犀利的文笔去,冲着精深的思想去,冲着优美的情怀去,冲着卓绝的才华去,心底的历程仿佛是登上一架漫入云空的天梯,那天梯不是一架,而是多架,分属几个学科而汇于云天的高渺之境。
  每每想到我脑子里越读越杂越读越厚的东西,我就心情复杂。它们大部分不合时宜,无处交流。只有花才能和那些飞来飞去的蝴蝶有所交流,而碧绿的叶子则没有这么好运气,它们没有招惹的本事,而只有在风来的时候,孤独地、自在地,那么轻轻地摇晃一会儿,忽然就寂静了,仿佛寂寞是一种生就的天性似的。
  我在那些傲慢的学术岩层中敲来一些术语的碎石,软化在我的笔触里,却难脱其根本的硬度。我顺着那似乎含金的矿脉一路掘去,发着傻劲,意识游动在词与词之间,有时就夹在其间一丝也不能动弹,只好顺原路返回,再寻迷津。
  我总觉得以上的活动是一种老年活动。比如分析哲学里的逻辑解析、语法逻辑、数理逻辑、域、项等等。总之需要一种严格精巧的思维,需要累积的思维经验在寂静中活跃地运动,一切情绪都要淀清了才能获得那种观念活动的纯粹和自由。不适合热血的青年人一蹴而就。
  人或会问,这有啥用处呢?我不知道。逻辑和数学的作用在其外,而不是它本身可回答的。解一道数学题有什么用?一种思维乐趣而已,它不能马上挣钱。
  其实人的大部分思想都不是有用的,而是为了乐趣,为了满足自己。因为思维有一点妙不可言的好处,那就是无限的自由。思维肤浅的人很难体会到那种精神自由,无限自由的可贵。他们都被教唆从现实的地盘上去挤榨些微可怜的自由的空隙,因为名利的取得而沾沾自喜、乐不可支;以为这暂时的荣光就是凌驾于人生的峰巅之上,而再也无进境的可能。一种愚蠢的、短视的悲凉感无由地侵袭而来,不免陷入百无聊赖的空虚之中,嘴里反复念叨的尽是那昨日如何,往昔怎样,仿佛站在自己的坟头回顾那洋洋洒洒奔至的路径,到了脚底,已是一片荒草丛生的迷漫。
  年轻时,先把复杂深奥的书读掉,以充沛的精力来换取知识的深度和厚度,那些知识会造就你独特的新的性格。和几十年前的那个我相比,我几乎是另外一个人了。在回忆中比较,就能体会这一路的求学的经历所给与我的影响。以前的我说话快如闪电,如今,三思而后行,说话时的词汇非常丰富,句式也奇想任意,非往日可比。如果年轻时,挑三拣四,这也不读,那也不看,成天读一些休闲的玩意,仿佛这些带着青春鲜露的日子已是暮年时光那一个个沉重得不得了的日子,需要消闲的读物把自己苍茫的脑子弄得跟晨雾一样,一种无伤的糊涂透顶的空虚可见的白。
  其实,我说的这些和我的关系很复杂。我心中拟定的计划是读遍西方的好书,再来读中国的好书。我笑谓之先出口,再转内销。这和很多人的读书方向不一样,我却是很习惯了。要说现代汉语的表达,中国的翻译家基本上都是文字高手,他们深究汉语古典,又有着西方的自由文化的深厚基础。他们的文笔是最适合我们在生活中自如适意地运用,如何清澈地表达自己的日常思维和丰富的感受,却典雅而不俗气、精妙确切而非词不达意、简洁而包孕丰富,一些日常小事这么说道也便有了艺术的灵光,美妙的意味。
  我非常喜欢一些西方的著名人物,比如卢梭。他的《忏悔录》和《一个漫步者的遐想》就是我年轻时爱读的,还有《富兰克林自传》,他在印刷所的工作和读书的故事就特别能吸引我,真实而动人。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能看见政治的真面目,政治的赤裸裸血淋淋的的画像,太震惊了。是权力斗争的实录和带着血腥味的教导。
  我偏爱英国的散文、真实、深刻、动人、警醒。培根的随笔,洞察人心、哲识富见。兰姆的散文,幽默、奇丽、温雅、深情,如梦似幻,如入化境。斯威夫特机警、犀利、尖刻,洞彻事物如观火焰。《爱因斯坦的论人生》的小书,妙语如珠,敏锐深刻。拉罗斯福科的《箴言录》将法兰西的哲理智慧发挥到冷峻的深邃境地,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是取之于这本虽小却享有盛誉的经典书籍。
  卡夫卡的小说思想,因为暗合了本人某种萧然的心境而尤其钟爱。由此也爱上了契诃夫的小说那些带着忧郁意的散文句子,咱也略微窥见了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宏伟的结构以及内容的广度,那本小说真是厚。我觉得西方的小说最好一气读下来,而中国的小说,比如《红楼梦》,却不能这样读,而应该读了一段,再倒回去重读,接着往下读,前进一段,又到前头开始,如此拉锯似的反复。诵咏不辍才得入境。
  我喜欢伏尔泰的自由精神,他的天才才华,这个奇妙的法国人是一个时代的斗士,傅雷几乎翻译了他所有的重要作品。我看过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的作品,知道文艺复兴是怎么回事。看过修西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但可惜看不下去,那几篇美妙的演说词还是有印象的。
  巴尔扎克的小说看了一些,也因为规模宏大而使我有点犯晕。梅里美的小说我极为喜欢,轻松随意的行文,紧张而奇异的结构,不容易忘怀。莫泊桑的小说能引人入魔,冷静,幽默,细节的真实,情节的紧凑和寓意的丰赡不愧为短篇大师。其师福楼拜的小说我也极喜欢,句句精简,结构繁复,如同音乐的复调一样,如《一颗简单的心》那位保姆管家的一生就真实而诡异,读来泪水涟涟,深情无限,美丽到惊人。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我看了很多遍。《偶像的黄昏》《快乐的科学》《瞧,这个人》以及《强力意志》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都看过,迷上过那种极端的格言的表达。也喜欢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那是一种个人的自由意志的杰作,许多格言和表述,都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叔本华论人生的随笔,思想非常地通透,看了给个体经验一种空明感。
  我很在乎自己的感受。在思想的深处,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无论中国人还是世界各国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人,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站在人类一样的基础上来谈论人,才会理解那种认识的一般和特殊,而站在各有分别的基础上谈,或者亚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都不够彻底和完全。
  现代的所谓高明的思想在古典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其希微的源头。要真正学一点东西都要勇于追根溯源,勤力地往源头上,在历史中爬梳一番才能确知。无论这历史的源头多么漫长,其间的演变多么复杂,唯有你这么追溯一番才会明白一些看似明白的道理究竟是如何流传于我们日常的口头上,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身心,引导我们的精神的。
  每一本书都不仅仅是这本书本身所讲述的,而是无数本书影响和启发的,它在总体上引起我们对两个世界的向往。一个是,源远流长的精神的河流,那个文字背后所深藏的巨大世界;另一个是,这个小小的地球在万星中所处的孤独位置,人处于这个孤独的星球表面世界,可以享受那种极目而望的极大喜悦,你的精神可大可小,旋转于宇宙的浓雾中。
  
  审核编辑:三旬   精华:韵无声

上一篇: 《 探索想象力

下一篇: 《 沙金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三旬:
冷静犀利而独到的思考,作者个人的读书体验,文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在阅读中至深的感悟。中国书与外国书,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作者在阅读中表现出的胸怀,值得让在中外文学二者间站队的读者深省。每次读尤其拉老师的文章,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问好老师!


往期编辑   韵无声:
作者以自己在中国书和外国书的读书体验生发开去,与读者一一分享从中收获的种种阅读感悟。语言简明易读,其中不乏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通篇读来不觉油然而生一种阅读快感,很是酣畅痛快。虽然文章更多着墨于外国文学,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却广博而深远,体现了一个为文者的胸怀和境界,值得每个好读书者借鉴与深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