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也许是致命的缺陷

作者:褦襶子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6-01-16   阅读:

  
  ——南京第一中学特级教师黄侃的女儿“远远(化名)”,一个杰出女孩,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9年在留学地荷兰自杀身亡。数年后,笔者看到了黄侃老师撕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用女儿短暂的人生给她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们上生命教育课的报导。
  这个“故事”我看了不只一遍,唏嘘之余更多的是职业的反思。繁忙的教学工作暂告一段落,萦绕脑际半年多的一个疑问渐渐清晰起来,原来“缺陷”也是一个灵魂健康的标志。孩子幼小的心灵,承载不了沉重的“完美”,尤其是承载不了长辈意识中的“完美”!这个悲剧主角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世人眼中的杰出教师,兼有母亲与老师的双重角色。其对于女儿的希冀,又何尝没有曾经作用于她的学生身上,她的这种愿望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号称园丁之辈的共同观念。
  未成年的校园学生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园丁号称是培育花朵的。可这半年来一个在笔者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就是包括“远远(故事里自杀的女孩)”的母亲在内的优秀园丁,敬业之中原来也存在着对花朵的摧残。优秀的孩子自杀,这些年来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了。过去笔者一直从意志品质教育缺失的角度理解这个现象,也长期努力想通过强化意志品质,避免这类悲剧的重复。可这个悲剧的主角“远远”是一个“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自理能力强,情商高,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积极向上,充满理想,倔强不服输”的几近于完美的女孩,其意志品质可谓上乘。她的悲剧不但其父母意外,就是笔者看此经过时,最初也觉得不可思意。
  冷静下来反思,才发觉症结在于年龄与生理、心理承受极限的适应度。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只是国人对于追求完美无过的左倾惯性思维使然。奔向终极目标的“公共食堂大锅饭”曾经导致饿殍遍野,可当时谁敢质疑方向,即成为公敌。这种质疑“完美”的恐惧世代相传,以至于产生一句残废至极的国粹“我都是为你好!”,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我的动机是好的,产生什么样的客观悲剧都与我无干。“远远”的母亲,那个杰出的教师,倘若自杀的不是她的宝贝女儿,她能否会质疑自己对于完美的追求?
  对于“完美”的追求,让“远远”生活里处处谨小慎微,无时不活在失败破坏完美的恐惧中。过去笔者与一些有识之士也都认为“挫折”是成长的代价,是成熟的必经之路。可是潜意识里还是追求“成功”的最大化,剥夺了孩子“潇洒”犯错误的权利。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只要尽可能少地犯相同的错误就很难能可贵了。
  人不是机器,即便是机器运行时间长了也会出现问题。世人追求人生的完美,源于生产力相对低下,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的激烈竞争,说白了就是功利性使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笔者曾经撰文阐述中国大陆父母之自私,认同者寥寥。最近转发了一《中国父母最自私》的帖子,不认同的读者仍比比皆是。中国的教育号称“接班人”教育,不但统治阶层这么确定教育方针,家长何尝不如此教育孩子(只是家长意图是要孩子了结他们未了的心愿)。这就是中西教育的本质区别。西式教育只培养孩子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利。在基督教影响深远的美国,公办学校是不许宗教进入校园的,学校传授政治信仰更是大忌。学生信仰什么宗教,认同什么政治观念是每个学生自己的权利。国家民族的信仰能否延续,取决于后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中国大陆的教育是剥夺孩子选择信仰的权利的。虽然统一的信仰方针没有具体的强制落实措施,可是绝大多数的孩子,无不生活在另一种“统一”的信仰——父母希冀的阴影中。倘若哪个孩子的灵魂拒绝作傀儡,就被视为大逆不道,将被整个社会遗弃。父母对孩子的养育由满足天伦之乐渐渐演变为要挟,在孩子高中毕业,人生重大转折关头,绝少有替孩子自主选择高兴的。
  现在年轻的父母大多事业正处攀升阶段,生活上经济压力较大。父母拿出大量时间陪孩子也不现实。在男权为主的当今社会,教育孩子往往成了母亲的专利。而学校里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又是女老师主导的教育过程,性别教育在时下的中国大陆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如今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注意到基础教育里教师性别比例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可在我们的社会改善这种状况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黄侃老师在介绍其女儿成长经历时,几乎没有提到孩子的父亲与孩子的交流。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天生追求完美,而男性专注主流。大多数父亲会为儿女的特长而高兴,而母亲往往为孩子的“不完美”而忧虑。学校教育亦然,一般男老师喜欢发挥学生的特长,而女老师往往愿意弥补学生的不足。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常常流于形式,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应试教育又让为师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便个别老师有了自己的判断,也往往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受无情的打压。
  笔者在这方面有过长期的感受。个性使然,从事班主任工作二十来年,因为长期从事难教育学生的转化工作,也就是专门带传统观念中的差生组成的班级,并多次同时带两个以上这样的班级,传统的“看”诀失效。许多学校强制要求班主任看班,并把整天守在教室,盯着自己的学生上课视为最负责的班主任。如果哪个班主任要是跳出这种金科玉律,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便你的做法有显效,也只能用来应急。一但你的无可替代性无用武之地了,就将被冷落得同不存在无二。可见,传统观念之顽固。教师要是反对追求完美,在家长、同仁们面前会是一个什么下场不言而喻吧!
  “远远”的悲剧,其父母是始作俑者,她的老师们至少是推手,因此这是个社会的悲剧,并非父母、老师反省就能解决的。象“远远”这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不能被允许什么影响完美的不足存在的。有些学生总成绩在年级排名前十名,倘若其中哪一单科成绩排名跌落到年级十名以外,哪怕是第十一名,这科的老师也将被警告。在领导眼里,其成绩就是对这位老师工作能力的否定。接踵而至的鞭策,在孩子的心头无情地施加压力。其实前三十几名学生的成绩,往往只有几分之差。
  时下盛行一种“80分定律”之说,可是对于此说的解释却五花八门。有的说“100制的前提下,各科都能得到80分以上,就算进入自由天空了,大学随便上”,这纯属胡说八道。都得80分能够上的大学,就是毕业即失业的大学。至于你是否在这样的大学里增长了什么能力,没有哪一家象样的用人单位,会给你机会让你施展才能。可是据笔者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进入中学知识量骤增,80分上升到100分,起作用的大多是天分,个人努力的成份不多。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在80分,否则你大多连80都得不到。可是哪一科甚或哪几科得了80多分,并非什么原则问题。因此给孩子施加压力,往往得不偿失。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只要不是所有科目都出现显著下降,完全没有必要给孩子什么“鞭策”。
  中国大陆的精英式教育与欧美式的平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倡导不给学生成绩排名,说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我们今天不探讨隐私问题,仅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排名靠前常常会给学生增加心里压力,排名靠后往往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的经验是学生考试成绩只与自己的过去比,追求“大于等于(≥)”。只要不连续两次出现下降(学生年级排名还是很必要的,因为考试难度不固定,受相同教育的学生排名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但这种排名不易公开,只能作老师督教参考),没有必要特别干预。如果哪个孩子平时成绩较高,一遇到大考就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那就值得家长密切关注了。若不防微杜渐,就可能出大问题。尤其是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心理问题或许更严重。这种时候,家长老师再穷追孩子的学习问题,不但学习成绩无法改善,还可能对孩子的精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12
  审核编辑:粒儿   精华:粒儿

上一篇: 《 我们的秘密

下一篇: 《 【推荐】马吟吟: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编者按】 管理组   粒儿:
通过‘远远’生命的凋谢,每一个为父母的,与每个执鞭的老师是否警醒,不要再用一句‘我也是为了你好’来束缚,逼迫孩子们成为大家眼中优秀的角色呢!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才是父母们最好的爱的方式!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褦襶子

    孩子可以优秀,但不应该迫使孩子追求完美。只是追求优秀的方式必须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2016-0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