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不要成了一句 “普通”话

作者:郁盛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5-12-01   阅读:

    元旦春节快到了,“常回家看看”又会在全国各地城市农村的大街小巷唱响。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己成为老人会哼,青年会唱,小孩会跳的一首普普通通歌曲。由此可见,“常回家看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常回家看看”已成了一句“普通”话。
  在这普普通通的歌曲里,它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老年人晚年需要什么?
  那么,人到晚年到地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老年人自己知道,我的回答是:并非“常回家看看”也!我们老年缺少子女的陪伴和对养老金不足的担忧,才是养老中最大的问题。
  现阶段的老人,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口袋里摸摸钞票多”。对于家庭幸福感的心理需求远大于物质方面的需求。但当前社会的生活习惯、年龄差异、工作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使老年人与子女之间交流、陪伴的机会越来越少。有位老人去看望他的老姐,写了六首情趣盎然,其中两首:
  五《忧愁》
  子女各自东西奔,
  八十老姐独自栖。
  有吃有穿不愁住,
  热茶热菜难周全。
  六《祝愿》
  身居幽静景区中,
  春开百花夏凉风,
  一年四季观美景,
  晚年安度夕阳红!
  不少人认为,陪伴是可以用物质来弥补的,老人会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如家庭的和睦与子女的陪伴、兴趣的培养等。至少半个月应看望一次父母,这是个不现实际的“纸上谈兵”说法。
  有的采取“早请示晚汇报”的形式,一周打一次电话,有的子女最好三天和父母通一次电话,这样会使老感到有幸福感吗?
  “常回家看看”,这是一句极其普通的语言。
  当今社会把“常回家看看”,提到议政日程上来了,说明国家对老年人的关心爱护,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作为老年人表示感激和拥护。
  仔细反思和思索,“常回家看看”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常回家看看”是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一种不可缺少手段”。
  民间常言“不走不亲”,言语之简朴,表达“常回家看看”之真情所在。在相互间常走动走动,增加亲情、友情。其目的是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如今,确实需要“常回家看看”。随着经济发展,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空巢老人增多我国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我也赞同“常回家看看”,老人不会孤单、不会寂寞。很多老年人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常回家看看”达到相互理解之目的。要做到经常“常回家看看”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动机与效果是统一的。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效果是道德行为的后果。“常回家看看”是可以解决一时间内的精神上的安慰。在某种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还会增加老年人的负担。
  有一首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伴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象所唱的那样地常回家看看就算不差了。
  让我们一起来唱响这首“常回家看看”,让老年人不再孤单、不再寂寞!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絮语冬天

下一篇: 《 南国有豆,名唤相思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当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被提到议政日程上来,说明问题已然存在。正如这简简单单的“常回家看看”来说,本来是人之常情,如今却是问题多多,真正做到并做好常回家看看,日益重要起来。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