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东方红》的源头

作者:西部井水    授权级别:C    精华文章    2015-11-26   阅读:

  
  说到陕北佳县,我总会联想起一个人,歌曲《东方红》的作者李有源。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就有关于李有源创作歌曲《东方红》的故事。说是一个冬日的早晨,陕北佳县农民李有源担着粪桶,走上一个土坡,看见一轮红日正冉冉从东方升起,红霞满天,金色的光芒照耀在他的身上,温暖的感觉从他心头荡漾开来。毛主席、共产党不就像一轮红日,照亮了黑暗的中国大地,给穷苦人民送来了幸福的光明和温暖。他亲不自禁地哼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李有源的《东方红》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翻身农民对于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激和爱戴之情,从此迅速唱遍中国大地。李有源和东方红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现在回过头来看,东方红的歌词写得太好了,不仅思想性好,而且艺术性更强。它情景交融,情感饱满,朴实而大气,既有陕北民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又有不失大气磅礴、意盎然的气质。“东方红,太阳升”,写景简洁明快而恰到好处,而且带着明显的信天游的特质,以景抒情,以物喻人,自然过度,不留痕迹;“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更是气势宏伟,惊天动地。一个陕北的老农,能写出这个样令人叫绝的歌词吗?在文革以后的一段时间,曾有过这样的质疑之声。那么,事隔多年,关于《东方红》作者的争议到底是怎样尘埃落定的呢?《东方红》的诞生地和他的作者到底怎么样了呢?2015年仲夏,笔者带着浓浓的东方红情结,走进了陕北佳县。
  从榆林市乘公共汽车到佳县,一路上,上一道道坡,下一道道梁,映入眼帘的皆是起伏山丘,纵横沟壑。因为干旱少雨,这些土地显得那么贫瘠,但我深知,那是产生的陕北民歌的肥沃的土壤。我不由得哼起了那熟悉的永远不能忘怀的《东方红》。一路上,经过方塌镇、王家砭镇和通镇,到处都看到一个新的宣传:东方红的故乡。原来,佳县已经在东方红上做起了大手笔的文章,这个创意真的不一般!
  到达佳县汽车站,我逢人就打听李有源的出生地,佳县城北五里的张庄村。提起李有源和张庄村,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花了十元钱,雇了一个摩的。摩的司机大约三十多快四十的样子,是本地人,本分朴实,态度和蔼。一路上,他说“东方红纪念馆”正在修建之中,我们就先去了那里。这个地方距张庄村不远,在一片较平坦的山坡上,正在施工,其中远处纪念馆的主楼已经拔地而起。近处的施工地上的简易门楼上写着“东方红大剧院“工程。从占地面看来,这个关于东方红的工程十分宏伟。
  我们从施工现场走了一里地,来到村里。村子是典型的陕北村落和民居。沿着一面缓缓的土坡,几乎人家,面北朝南,自然而居,石头堤的院墙,石头箍的窑洞,窄窄的小路,是用红砖竖起来铺成。在路边有一对五六十岁的夫妇正在荷锄耕耘一小块菜地。男人高大魁梧,皮肤被太阳晒成褐色。问起李有源,他很热情,说自己是李有源的堂侄,会唱陕北民歌,生活靠种地,种枣树。佳县雨水少,吃饭靠天,大枣收购价只有几毛钱,生活很艰辛。
  我们在一排窑洞前,见到一位闲坐聊天的拄着拐杖的老者。老人家长髯花白,面容清瘦,但精神矍铄,目光有神。头戴一顶老式的无沿的黑帽,身穿灰色的羊毛衫,黑色的裤子和黑色圆口布鞋。他是李有源的亲侄子,名叫李增城,今年89岁。他管李有源叫三爸。李有源弟兄三个,自己这一辈弟兄六个。
  李有源生于1903年2月23日。父亲李兴旺因劳累过度,40岁就去世了。年少的李有源与母亲及两个哥哥,艰难度日。母亲借钱让他去私塾上学。但后来因缴不起学费,只好回家给地主放羊,经常挨打受骂。但是,李有源一心想念书。他给县城小学的先生打水、扫地、倒夜壶,获得人家的好感,才同意他旁听蹭课。因为勤奋好学,他成了张家庄唯一的有文化的人。1943和1944年,他还在本村教过两个冬天的书。
  李增城对叔父李有源印象深刻,他说李有源个子不高,比较瘦,脾气好,很和善。我问,李有源陕北民歌唱得好不好呢?在我的想象中,李有源一定像王向荣一样,能引吭高歌,把《东方红》唱响陕北的沟沟梁梁。谁知,李增城老先生却说,他能唱,但是唱得不好,因为他天生嗓子不好,没有后音,调子也拉不高,基本不太唱。一个创作出如此脍炙人口、唱红世界的歌曲的作者,竟然不是一个好歌手,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也多少有点失望。但是,他说李有源爱画画,爱弹三弦和拉板胡,喜欢秧歌,经常当伞头,最拿手的是能编秧歌词,出口成歌,大家都喜欢他写的秧歌词。原来如此。李有源生在这个生长陕北民歌的被音乐浸透的土地上,身上的音乐和艺术细胞是与生俱来和后天熏陶的结果,他创作了《东方红》,也就不足为奇。
  李增城老人这么大年纪,满口只有一颗牙,但是,说到《东方红》,说到陕北民歌,他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我问他还能不能唱陕北民歌,他说,能不能唱?唱一天都没问题!于是,在大家的鼓掌声中,他以粗犷的嗓音,唱起了《东方红》、《交公粮》等民歌。
  李增城的儿子李田宝带我们到李有源的故居。门口右边有一块”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有源故居”和“陕西省人民政府2008年9月16日公布”的石碑。大门锁着,李有源的孙子在县文化局工作,一家都在城里。李田宝打开大门,我们走进这个有着十四孔窑洞而依然保持者完好的陕北民居。院子后面是土崖,窑洞傍崖而建。崖上是一片葱绿的枣树,正值枣树扬花季节,满园飘香,蜂蝶飞舞。后面和右面的七孔窑洞,后半部分伸进土崖,窑洞顶和两壁是用大块石头砌成。这些窑洞是用来住人的,都有精致典雅的门窗。前面和左边的七孔窑洞,完全是在平地上用石头垒砌而成,无门,或者只有栅栏门,用来放杂物、柴火,或者圈养牲口。李田宝告诉我们,这个被窑洞包围的院子,是李有源的父亲李燕斌用毕生的精力从山上挑来石头建成的。后面右手第一空窑洞,就是李有源出生和一生居住的地方。院子里有一台石头碾子和石磨,作为这个院子从前生活的一个缩影,静谧无声。
  这个古朴的院落,或者说这一孔窑洞,就是《东方红》的真正的源头。1942年的冬天的夜晚,李有源就是在这个窑洞中,在昏暗的油灯下和火炉旁,反复琢磨和吟唱,才有了《东方红》的原型。1943年春节,张家庄秧歌队进县城演出,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是秧歌队的伞头,他第一次把《东方红》传到了人民大众之中,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1944年春,佳县张家庄附近的70多户人向延安移居。当时,李增正担任移民队的副队长,一路行走,一路放歌,经过米脂、绥德、清涧和子长等县,一直把东方红唱到延安。
  李有源原作的《东方红》只有第一段歌词,即: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调子是套用陕北民歌《骑白马》。1945年,《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同志整理增添了第二、三段歌词,并且把第一段中的“谋生存”改成“谋幸福”。曲子也是由作曲家贺绿汀和李焕之等根据原曲修改编谱而成。
  李田宝说,1951年,李有源参加绥德专区文艺工作者代表会,1952年又参加陕西省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议,获得奖牌、证书和奖金,并获得“人民歌手”的旌旗。会上有人不相信是这么一个朴实憨厚的老农创作出了《东方红》,于是就说,老李,既然你能写出《东方红》,那么你能不能写个歌唱“文代会”的歌。没想到,李有源张口就来:人民高,人民贵,人民参加文代会;人民意见最高贵,人民江山万万岁。这一来,大家从内心真正佩服了李有源,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歌手”。1950年,李有源在马家沟和郭家圪任乡文书。他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1955年10月病逝,享年52岁。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父亲的忌辰

下一篇: 《 有一种幸福叫感恩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地因人而灵。这次探访,使我们了解到《东方红》创作的前因后果,不仅寻得源头,而且见识和领略了当地风俗。佳县不忘这位民间歌手,也展现出当地人民的爽朗、达观和勤劳,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随歌声流淌山间,绵延不息。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