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草菴漫谈

草菴漫谈

作者:刺一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3-03   阅读:

   关于歌,我曾经在不少小范围的场合中提到,而且我也一直如此地认为着,即歌的写作与展示是一份充足而又可能的美学与者个人的思想世界。一首诗歌的完成,也正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光片段,写者截取的思想片段或是说认知流的返照。尼采曾经谈到,有一类哲学家的表达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他们不但要表示思想,还要表达思想的思想。
  在工业化日益精细、全球化经济日益扩展的今日,诗人又将以如何的面貌如何的写作态度去面对这样的客观世界呢。波德莱尔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带有时代性的批判者和引导者,他的《恶之花》是最早从频率加快的生活转而省视自己内心的创作作品丛。可以不夸大地说,从波德莱尔开始,西诗逐渐摆脱宗教性信仰性甚至于宏观的客观生活接受性写作视野,把形而下的较单一的叙事性写作技术,从更宽广的唯心的但不是机械式的写作方式呈现给更多的读者群。
  由此返望中国,在汉语现代诗歌这个文学体裁建立九十多年的今天,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可以看到的是许多诸如迷惑、分歧、教条、形而上甚至于随波逐流的阅读与写作视野。一位曾在2003年底,与我私下交流,并鼓吹建立诗歌写作“新山头”的诗者,时至今日也麻木了。除了沉耽于往日写就的几首短制,便只是经常在国内的文学刊物发表较多的散文小说。从2004年开始,我的周围也有一些人与我在多次的小范围内提到诗歌写作方式以及阅读视野上可以用来评价参考的美学原则。记得当时,我曾写了一篇《浅谈好诗》的薄文,其间第一次提到了诗歌的内在承质一说。关于内在承质,早在一九九八年,美国比较文学专家奚密曾经用英文如此来确定——intrinsic receives,其大意是独立的精神状态。我个人的观感是心,中国儒家学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天地立心”的心。个人认为,文学的根本意义,就是指导人的精神存在以及精神实践。如果否定了这一根本,文学就失去了其最深层次及最宽广的内涵。其所包含的任何形式,只能是单纯的语言游戏。就像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批驳国内现代诗歌某些群体和个人以自我为出发,以所谓后现代主义为写作的精神指导范畴一样;单一的从个人出发的、不具备个人思想发散性的作品写作观念,无疑也是类似“快餐文学”等功用主义时尚主义的细致化源头。非常遗憾,国内文学经历或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写作观和阅读视野的误区。
  坦白地说,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一种沉重感。这种沉重感不是来自于我对现代诗歌个人阅读视野的狭隘,是因为我们在现代诗歌写作观念上企图与古诗词的传统断流,甚至于有悖于古诗传统,并在现代诗歌发展中,不断吸取其他文化有益养分或者说在修辞、形式等诸多技艺的过程中不加思考地与舶来品的思想等融合及深入化。或许,我的沉重是徒然的,也希望如是。



1,白马非马与夕光记



  在很多时候,其实我更愿意抛弃我已经存在多年的诗歌知识以及我的美学视野,去阅读一首诗。比如,卡尔维诺在总题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中提到Readsattentively(细读)这个概念,意思是说在阅读到恰到好处的表达之后,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字背后密度浓度和意义的多样性。在卡尔维诺这份阐述上,我更着重于恰到好处这个词。就像我在一0年代的前夕,读到诗人国志峰的《白马组诗》。坦白地说,如果要我给志峰这组诗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浮现在我脑海的是庄子的一句“得意而忘言”。
  譬如我刚读到的白马组诗中的《夕光记》。仅是前些日子,诗人施世游有一句话一下子击中我对于诗歌语言同样的感受。他的原话大意是如此,“连描摩也觉得是多余的了”。这句话,被我用在此处描述我对《夕光记》文本上的评价,是再也恰当不过了。在此时,我们不需要借助其他,只需要跟随文本自然贴切的表达,我们的眼前自然打开了一幅旷远的画面。
  比如读到起句,“朋友们赶到对岸去了”,我一直在想,对岸是什么,大多数人在对岸,而徒留“我仍然在一片酒意里/难以自拔”,两者一动一静,却在不经间留给读者一份想像的空间。阅读这样的描述,观感指向是虚无且又丰满的。尤其是后面几个句子的定位,“浅黄色的阳光”、“我的朋友们远远地沿着/河岸,和我一起,向前走”、“他们在各自的酒意里难以自拔”,在这种表达潺潺的溪流中,我们总能读到志峰一闪而过地智性。诗歌有些时候是处于神秘的,就像现在,在志峰这种近乎是自由随意的泼墨化表达下,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语言对写者的信赖。这并不是简单地词汇上的调动,而是一种“神授”,如诗人汤养宗所言,“好诗都需要神授的”。
  常常有诗人与我提到参照,似乎诗人总是以宿命式的唯心式的哲学观感作为其写作的重要观念和阅读依据。我不否认参照物的存在,对于诗人在向上的写作过程和阅读实践中,起到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同时也认为,类似这种较为机械式的总结式的参照观感,往往是诗人在其写作视野与美学实践没有抵达大成时的一种心理观感。一首好诗甚至于一个上乘的作品丛,只有表现出其他诗歌或作品丛所不具备的特质时,大部分读者才会认可和接受诗人所制造的观感,甚至可以说独立的精神空间这个词。
  比如在志峰白马这组仅只有五首作品的组诗里,白马这个词似乎是志峰具体的参照物。但仅是我读完第一首,却几乎已肯定这匹白马只能在这组作品丛中作为参照物。白马在此间的意义,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禅、或道,或是志峰心底一闪而现的小念头。这样的参照表达,有别于我之前提到的写作视野与美学实践,它更似乎是一个这组作品所表达的intrinsic receives。在此之前,我曾读到志峰的乌兰巴托,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受。就像现在,在我看来,白马这组诗的意义并不在于志峰表达或没有表达什么,而是我们是否可以试图去通过这组诗歌去感受诗人单纯而又丰盈的精神世界。既使这份阅读经验是单薄的、流连的。

◎夕光记

朋友们赶到对岸去了

我仍然在一片酒意里
难以自拔
浅黄色的阳光洒向河面
又洒向我
我向前走,沿着河岸
远远地,和我的朋友一起

我的朋友们远远地沿着
河岸,和我一起,向前走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又洒向河面
他们在各自的酒意里难以自拔

不得不更慢一些
由于两岸由于
平缓而浑浊的水流
阳光更暗了渐渐填满山谷


◎白马(一)

你在更早的清晨醒来
薄薄的影子浮于水面
周围仍是昨天景色
鱼翔浅底
鸟从头顶斜斜地飞过
那么静的山谷
你不出声就再没有声音了
你看山看水
看漫漫征程
你要向东
一直向东
要很久以后,才能从西边
回到原处

2009.12.27


◎白马(二)

全世界的白马
都是同一匹
它不驮包裹
不着鞍辔
白得难以分辨
不管什么时候
它都刚刚渡过
一条河流
甩甩鬃毛
趁着暮色踏入草原深处

2009.12.27


◎白马(三)

白马之白
白得难以描述

水从山上流下来
裹着石块,泥土,草根
我在树洞里想别的

水从山上流下来
一些流向我
另一些离我而去
那时我正在
树洞里想别的

整晚都有水从
山上流下来
那看不见的夜色
我整晚都在想别的

2009.12.27


◎白马(四)

白马再白
也是马
赶在荒年
123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观点新奇独到,论述温婉有力,忧虑客观具体。问好作者!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