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木匠的那些事

作者:荒村一叟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5-07-17   阅读:

  
  今年己八十岁的三叔是个老木匠。这几年因为视力不好,除了偶尔帮人家操办一回丧事就不再做木匠活了。他常常跟我聊起关于木匠的那些事,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谈到的那些事好像从来还没听人说过,而且极有可能今后也不会有人再提了,在这方面他是活档案,那些情景有的正与我们渐行渐远,有的已经被历史尘封了很久。下面我的这篇小文虽然算不上是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努力,但至少可以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到关于木匠的那些事。
  一, 木匠的分类
  三叔告诉我,他做了六十多年的木匠,但只能算是一个“荒木匠”,我哪里知道还有“荒木匠”一说,经他一番细说才明白过来。原来虽然做木材加工活儿的匠人都统称木匠,但其中还有较明细的分类,“荒木匠”只能做一些常见的粗木工活儿,比如盖房子、钉木船、关洋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那里都把制造风车叫关洋车)和打造一些粗家具。这批人是木匠中的主力军,他们既要有技术,更需要力气,他们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法去完成各种特殊性质的细活儿。过去农村中的一些所谓“巧农民”,家里也都有几样常用的木工工具,也能懂得一点“荒木匠”的技巧。
  除了人数较多的“荒木匠”,社会上还好几类专业性质很强的木匠。最常见的有圆木匠、犁木匠和细料匠三大类。先说圆木匠,那是专门制作园形木桶的工匠,就是人们常说的箍桶匠。很早以前,因为金属材料紧缺,塑料制品尚未问世,各式各样的圆木桶是每一个家庭里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那时候,家家都有一副粪桶(两只),女人们都有一只必备的马桶,还有许多大小不一五花八门的小玩意儿也全是由箍桶匠用木板箍起来的,如饭桶、洗面桶,洗脚桶和儿童用的小马子等等等等。更大一些的还有酿酒坊里用的蒸饭桶(大圆桶下面连着大铁锅,又叫大甑子)。在铁制的油桶尚未传入我国之前,国内的油料包装也全是用的圆木桶。因为需求旺盛,那时圆木匠人数众多,遍布城乡。在乡下,大都是挑着一副装满工具的担子,走村串巷。城里也有边制作边销售的圆木铺子。圆木匠的技术含量要比普通木匠高得多。他们先利用圆周率计算出所需木板的周长,木板之间还需用竹钉连接,因为木桶大都是上部直径比下部要大些,甚至还有的是腰鼓形状的(如有一种带拎把的马桶就是腰鼓形),如何将每一块木板制作得一次到位,全靠经验。
  再说犁木匠,顾名思义,犁木匠是专门制作和修理耕犁的。过去耕田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那种木犁除了犁头和犁耳是铸铁的,其它部位都是用有着一定弯曲度的杂木制作的。木犁的主要构件叫犁辕,它不但要选用材质非常硬铮的杂树(桑、榆、槐等乡土树种),而且树身上还必须有一段自然长成的不规则的S形曲度。因此,犁木匠所用的材料都是些看似毫无用处的歪瓜裂枣。不过,那些材料价钱可不菲,因为硬质的树种生长速度极慢,不容易成材。俗话说:“九楝三桑一棵槐,要用柞贞(栎树的俗称)转世来”意思是说人的一辈子的时间只能用到三茬桑树或者是一茬槐树,如果是小时候栽下的一棵柞树,那棵树在他的有生之年还成不了材。楝树虽然长得快,但它不是“穿犁”的料(我们那里习惯将制作耕犁叫穿犁)。一棵碗口粗的桑树大约需要十多年时间长成,如果弯曲的程度适宜就能作一副犁辕的料。犁木匠的技艺大都是祖传,人数不多,只有特别大的庄子上才会有一两家。因为没法在那么粗的树材上用人工去获得恰如其分的弯曲度,在天然长成的弯曲度又不甚理想时,就只能凭借犁木匠们的独特而精湛的技艺,通过合理截段、调整眼位、切削加工等方法来弥补。因此,犁木匠的活儿,荒木匠们是不敢问津的。
  还有细料匠。与圆木匠和犁木匠不同的是,细料匠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木匠,所谓细料匠,其实就是说明他们与荒木匠不一样,他们主要是从事高档、精品家具的制作,其作品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大都会有传世的价值。现在文物市场上出现的那些堪称天价的明清家具都是那个时代细料匠们的杰作。细料匠们还从事高档古建筑的建造、维修和装潢,大到皇宫府邸,小到随处可见的寺庙道观,其中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和室内的屏门花窗也全都是细料匠们的心血结晶。由此可见,细料匠们的盛衰是与社会状况相关联的,越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年代,细料匠们越是受到青睐。反之木匠中最容易失业的就是细料匠。记得在人民公社的那些年,这些人大都“不务正业”,他们也不得不与荒木匠们“同流合污”,去帮生产队里修农具,为社员们盖茅草屋。直至改期开放以后,他们才得以重操旧业。
  二, 拜师学徒
  三叔还跟我说了他当年拜师学徒的那些事。木匠的学徒期一般是二到三年,期间,师父管吃管住,学费不多,也无明文规定,主要是师父要无偿占有徒工在学徒期间的劳动。特别在最后即将出师的那一年,徒工已经可以拿到跟父差不多的工资,这些都全归师父。如果这个师父大气,或者与徒工家是亲戚、朋友,师傅就会让他提前出师,人虽然还跟着师傅继续深造,但可以得到他自己的那份工资。
  学徒工大都是一些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他们拜过师后就进入了师父的家庭。一开始,他们大都学不了多少木匠的技艺,好像只是师父家的一个小长工,家里的什么活儿都要干,包括洗衣烧饭带孩子,早上还要替师父倒夜壶。如果碰到一个又惰懒又霸道的师娘,整日里会对他呼来唤去,连孩子的尿布都要他洗。曾经有人调侃说:“当学徒的,除了不用替师娘洗屁股,其余活儿样样都得干。”当然,有时也会有些幸运的徒工能遇到一对脾气好有良心的师父师娘,他们在师父家中既能学到立身的技艺还能体验到一些家庭的温暖,多少年过去后,师徒关系仍然会很好,这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有更圆满的,师父师娘看中了这个徒弟,后来将家中与之年龄相仿的宝贝女儿嫁给他。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
  开始让徒弟接触木工活儿时,只是让他先当下手,继而再让他学着磨斧子、伐锯条,拉大锯,从基础上做起。我们那里,都把木匠用的斧子叫“怠斧”(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叫,“怠”字也只是取其音同),木匠用的怠斧都特别锋利,都是不厌其烦地磨出来,古人说:“工欲善其行,必先利其器”,因此,磨怠斧是木匠的一项基本功,就像过去学剃头先要学会磨剃刀一样。伐锯条其实就是用三角锉打磨锯齿。根据用途不同,木匠都有大、中、小好几把锯子,用过一段时间后就必须挨个儿将锯齿锉一遍(同样弄不清楚为什么要把“锉”叫“伐”)。这两样活儿既费力又单调,特别是伐锯条发出的那种剌耳的声音让人特烦躁。因此,与其说是在磨工具,不如说是在磨徒弟的性子。
  比较畅快淋漓的是拉大锯。那时还不曾有锯木机,只能先通过拉大锯将圆木分解成不同厚度的板材。拉大锯是个力气活儿,先将圆木固定在一个专用的架子上,一头像大炮似的斜着向上,通常是师父站在架子上面,徒弟半蹲在下面,两个人此拉彼推使大锯作不停的往复运动。拉时还要注意不让锯缝偏离事先划好的直线。由于锯齿的倾斜角度偏向下方,因此,向下拉时比向上要吃力得多,站在上面的师父虽然不及下面的人费力,但他是掌舵的,是主角,他要保持锯缝不偏不斜。没拉过大锯的人,不多会儿就会腰疼腿酸,不适应,吃不消。学徒的人却没资格抱怨,入了这一行,不适应也得适应,有时一天大锯拉下来,晚上躺在铺上,浑身像散了架似的难受。
  木工技术的具体操作主要是锯、斫、刨、凿四个方面,锯就是下料,截段的长度要比成品稍长些,这是木匠们的原则,因为长一点有加工的余地,所谓“长木匠,短铁匠”是也。斫,就是用怠斧将某一部件尽量切削成接近成品的模样,然后再进行刨光、凿榫眼、做榫头、整体安装。徒弟练手时,师父大都会让他独立制作一张小板凳,这种小凳子在我们那里叫爬爬凳儿,是普通长条凳的微缩版。物件虽小,但要将其制作得像模像样并不容易,起码需要粗通锯、斫、刨、凿四大技巧中的要领。因为爬爬凳与小方凳(杌子)不同,它的四只短腿是叉开的,凳腿与凳面连接的榫头是有一定角度的,因此,凳面上的四个榫眼必须凿得十分精确才能保证其对称、匀称,稍有差错就会十分难看。还有凳腿之间的连接撑子也是榫接的,如果将榫眼的角度搞错了,就没法将其拼凑成一个整体。因此,常听人说,一个徒弟如果能将一张爬爬凳儿制作得四平八稳美观大方就离出师的那天不远了。
12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漫谈】“仁”字〔56〕

下一篇: 《 【漫谈】公厕〔57〕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手艺人不容易,手艺人也很不简单。有了手艺,闯江湖,走哪都带着饭碗儿。读这篇厚重精彩的文字,真的让人了解很多过去没有听说过的木匠活的事。特别是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文词,嚼着备有劲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文清

    以前的木匠是真正的手艺,真本事,现在市场上的木匠可是有懵人的成分了。

    2015-07-22

    回复

  • 落叶半床

    以前的木匠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2015-07-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