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作者:西郊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5-05-19   阅读: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然而,这句话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流传至今,却不知从何时起被抹上了浓郁的“萝卜白菜“味道,当下确有不少国人俨然已把它理解成了是与“各有所爱”基本同义的文雅用语。
  为此,一些正统的文人骚客竭力为此话正本清源,力图给大众还原孔子的原意,并常用理学大家朱熹的话着重强调:“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说的明白点,这些学者的意思大致是让人们把对这句话理解的重点放在“智者如水,仁者若山”上面,“乐山“与”乐水”最主要的意思是指“智者仁者”的思想已经达到了某种高深的境界,并非只是简单喜好而已。
  更有些严谨的学者甚至拿着这句话里两个至关重要“乐”字引经据典地大声疾呼:“乐”在此句中是作为动宾词组的动词,不能读成乐(lè),更不能说成乐(yùe),必须要念成乐(yào)才不能曲解老夫子所指!
  只可惜,这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文化国人本身却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或煎熬,平时多以“温良恭俭让”的谦逊姿态面世,轻易不敢在他人面前妄称自己为“智者”或“仁者”,其后果就是造成了他们的人轻言微,不能做到一句顶一万句,这就很难迫使普通大众把心里已培育成的“萝卜白菜”再变回到“名山胜水”。这种现状甚至使某些儒雅文人时常暗自牢骚满腹甚至椎心顿足,连连感慨世风日下。
  依我看,无论是萝卜白菜还是青山绿水,关键就是看“山水”在不同人群心目中的理解和定位。古代仁者智者的一些名言逐渐变“俗”,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文化的一种延续,起码人们还能记得他们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那些学者们大可不必为此生闷气,只要有你们不断提醒这些名言里还有什么更高深的哲理或觉悟就足矣,潜移默化也是一种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我看孔子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变化还并不大。一些起源要晚得多的常用成语早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有一副你用你的阳春白雪,我使我的下里巴人之势。
  比如成语“一丝不挂”。这原本是被佛家喻为“不被尘俗所牵累”,有“一丝不挂,无人无我无众生,万境皆融。”之说。而当今绝大多数人却都认定它就是用来形容赤身裸体的。
  再比如“一尘不染”,它最初是特指修行之人没有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所玷污。但在那些“染尘”的普通大众的眼里,这个成语就是用它来用形容非常干净的,即使非要解释得跟“染”字沾点边,那也是形容什么人没有沾染上一点坏风气或坏习惯。
  话说回来,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那些有思想的人往往会专心致志地对眼前历历在目的自然景观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某些思想家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天人合一”一样。
  佛教高僧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他这几句话给我们深入浅出地揭示了那些“智者仁者”们对事物观察和思考逐级提升的认识阶段和思想境界高度,也给常人点出了他们见山见水绝非只是简单地喜欢而已。
  就以“智者乐水”为例吧,
  那些“智者”皆“乐水”,而不同的“智者”对“水”的理解和感悟角度却是不尽相同的,但都是深入其髓般的那种深刻,这对我们如何去看待“乐山乐水”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道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等等皆是古典哲学名句。
  道家用自己的辩证法从水的特性中悟出了水不仅是“以柔克刚的首要厉物”,还深入浅出地突出了“弱者在上”的道家哲理,而且总结出了水的最大美德:水虽利万物但自身却不张扬。
  而佛家却提倡“善心如水”。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佛家高僧通过“乐水”而总结的“流水不腐”“饮水思源”等理念,普通大众还是好理解也是可能做得到的,但“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则是常人难以体会到和做得到的,这需要信教之人付出极大努力才能真正去感悟而逐步升华至觉悟。
  如此推论,儒家孔子的“智者乐水”便理所当然地不能只看成是“喜欢”水了。
  儒学经两千多年的演化,这种由“智者”思考出来的“智慧之水”,已深深地渗入到了我们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
  “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保持与水一样的纯洁和朴实无华;“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揭示了“君”与“庶”互存的社会关系;“水至清则无鱼。”则更体现出儒家的处世辩证观;“逝者如斯夫”则让人们感知时光如流水应倍加珍惜等等等等。
  孔子曾有段精彩的论述很能说明“乐水”这个问题,他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有兴趣的读者去若能仔细推敲推敲这段话,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要说“智者乐水”和“乐水”的确切含义了。
  有位文友曾对我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问题,既然那些仁者智者乐水乐山,那么那么男如山,女如水,男女结合就是山与水的结合,这些些智者仁者对男女的结合该怎么看?这个问题真是难为我这个常人了,我只能说:山水山水,没有山水,何来智者仁者乐山乐水?这当然是开玩笑了。
  不过话说回来,绝大多数国人虽不敢对他人妄称自己是智者或仁者,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智者或仁者。
  山与水组成的自然风光无疑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赏心悦目的景色种类之一。我想每个人面对如此壮阔或秀丽的风景都会用不同的欣赏角度在自己的内心生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虽绝大多数人不一定能达到智者仁者的思考高度,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如像我这样的搞地质勘查的人去看山,虽达不到“仁者乐山”的程度,但总想把它们“看穿”。
  从古都西安出发沿着秦岭北麓西去,南侧绵延不断的秦岭山脉让人看着震撼无比。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山脉峰峦高耸,雄姿奇伟。还因为这些山脉的山体多是由可做磐石的坚硬花岗岩所构成,给人一种顶天立地般的宏伟气概。然而,越接近秦岭的西端,这种感觉就越会被一种忧虑所笼罩。
  若你在秦岭里行至甘肃陇南一带,就会发现眼前的群山虽仍风光无限,但山体已多是沉积岩构成,并且这些沉积岩自身受到秦岭和岷山地质构造的挤压作用,再加上无数次的地震和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这些巍峨的大山几乎就是由一堆堆石渣垒成的,使这里已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地质灾害重灾区。
  在这里,一旦山与水(降水)充分结合,便会产生各种因山而起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010年发生的那场震惊世界的舟曲泥石流灾害,使半座县城被淹没在了原本属于山的物质之下。这场灾难至今都令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仍心有余悸。
  因此,我们对大自然的欣赏,不能只是停留在忘情所以,流连忘返的层面,还要看到自己的这个“乐”字里,包含着更多可供深入思考的内容,如忧患、取舍、爱憎、善恶等等。这也是那些学者们之所以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更深层次内容的初衷。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一碗凉茶

上一篇: 《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下一篇: 《 都市渔歌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敢妄称自己是智者或仁者,但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智者或仁者。作者,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本身就是个智者。山水结合,适当为好,若调合不当会有泥石流而至天灾。若把男子女子比为山与水的结合,调合不当,也会有人祸。作者此时又成了仁者,站在高处看到我们无法避免的天灾与人祸,焦虑而担心着。我们可以随着他不断的思考和考悟,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素养提高了,何愁中华文化之不兴。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文清

    老朋友厚重的文章,总能让读者深思。拜读佳作,祝夏安!

    2015-05-21

    回复

    • 西郊

       文清好!最近在几个省来回跑,实在抽不出空写文章,网站也来得少,没及时看见你的留言,抱歉!最近还好吧?写文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乐趣,但要多注意身体!保重,老朋友!

      2015-06-27

      回复

  • 东方玉洁

    这么深入的思考,是智者。

    2015-05-20

    回复

    • 西郊

       感谢玉洁编辑的欣赏和鼓励!问好!

      2015-05-20

      回复

  • 沁芳闸

    很喜欢写秦岭的那一段。问老师好。

    2015-05-19

    回复

    • 西郊

       谢谢沁芳闸编辑的精心点评和鼓励!辛苦了,遥握,问好!

      2015-0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