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散文的三乘油壁香车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5-03-02   阅读:

  
【杨芳:孜孜不倦的农村风俗画者】

   我对石阡楼上古寨并不陌生,前些年在编过的两种时尚杂志里,曾经做过包括楼上古寨在内的乡村游和其他旅游性策划,但是不管是约稿,还是自己搜集整理成文,都以资料性为主,鲜有纯文学的审美价值。几年前也曾跟随摄影家去楼上蹲点拍摄珍禽灰鹳,此行因有其他任务,也没有认真了解楼上的历史传承,品味古寨的文化内涵。读了杨芳的《古寨,一首千年的词》,眼前顿时浮起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它的清晰与动人,超过了我曾经拥有过的枯燥资料和浮泛印象之和。
   就本文而言,作者显然是具备一定古典文学修养的,《古寨》一文的结构颇具匠心,它像一首三叠的长调,从听、看、读三种不同感官入手,向读者展示出楼上古寨不同的层面,把感性印象与历史资料融为一炉,血肉丰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第一节是“听”,把在楼上乃至石阡都耳熟能详的周氏祖武用讲故事的形式说出来,让人们得以了解这座古寨五百余年来修佛向善、丸熊教子等沧桑历史与文脉传承。
   第二节着眼于看,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体现,作者经由一个周氏先人寻亲的典故,从典故中的三棵倒栽松出发,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地描述了楼上的古树群落。在上一节侧重于述的基础上,本节文字由观入感,着重于心灵的感悟,它飘逸俊秀,恰似一首散文,把灵魂眺望、时光恒远等生命主题轻烟曼舞般融解于楼上自然生态之中。
   第三节读,是在经历了听与看的“拿来”之后的“输出”,是从了解到理解的一个过程。作者把这一节的重点放在对文化遗迹的解读上,从她的描绘与解读中,古寺似乎仍传来一杵杵晨钟,戏楼似乎仍诵着一声声浅唱,楹联似乎仍飘出一缕缕墨香,古墓似乎仍讲着一场场人间仙侣的动人故事……一个以文墨传家的古老世族,在作者的笔下历数百年而依然鲜活。
   如果说《古寨》是一幅宁静冲淡的水墨册页,那么《唢呐声声》则是一幅气氛热烈的农村风俗卷轴。作者的视线犹如摄像中的长镜头,把新娘桃儿从早到晚、从娘家到婆家的经历过程毫无间断地纪录下来,纤毫毕现地铺展出一场山村婚嫁活动的每个细部:从早上请人开面,到离家过程中告别娘家人的一连串哭嫁,直到晚上举行婚礼以及闹洞房等等。整个过程写得细致入微而又不事雕琢,再现了农村婚嫁习俗的方方面面。可贵的是,作者是站在新娘的角度上观察与体验着这一切的,新娘的心理活动一直贯穿在这个热闹而漫长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少女,她在成为人妇的人生重要转折点上,要上的第一课就是成年世界庄严而浓重的仪式化生活,这在以下几个片段中得以体现:
   拈苦毛:新娘出嫁,第一步就是“开面”,由一位家庭和睦、多子多福的妇女来做,把脸上苦毛(汗毛)绞干净,使新娘显得光洁鲜艳,这种仪式既有美容的成分,也有取个吉兆——拈掉苦毛,嫁过去才有好日子过——的美好寓意在里面。
   丢哭钱:按规矩亲戚来要丢哭钱的,新娘这时哭得越多越好。于是但有客来,王婆便在外叫一声,桃儿就麻利地蒙上盖头,装模作样地哭出声,且偷偷揭开盖头看“哭钱”的面额,这时候她的心理活动是“乐开了花”,因为她知道,这笔“哭钱”是她由少女到少妇后的第一笔私房钱。
   站升子:农村结婚为求吉利,让新娘身着新衣站在升子上,由王婆念出早生贵子的吉言,新娘桃儿童心未泯,听着觉得好笑,想笑的时候又压制住了,这是一种小孩心性与尘世规矩的较量。
   但在这些高度仪式化的过程中,还是有着真情流露的时刻,在与母亲和嫂子哭别时,想到从此将长久离开生养自己的母亲、关系很好的嫂子,这个时候没有了自由本性与世俗礼节的冲突,无论世故与桀骜,都在亲情面前留下了自己的真情一洒。
   《一路风景》文如其题,以作者一路的行踪呈线性结构展开,若用美术作品来比拟,它采取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取多帧组接合而为一的形式,更像是一帧宽幅接片摄影作品。
   文章选取的片段很多,大致在十个左右,但是在作者的精心布置之下,这么多的“即景”并不紊乱,而是忠实地依据游踪作出有条理的分布,除了第一眼见到的五峰山外,其他场景都是即时性的,顺着自己行踪所至次第呈现,珍珠般有机地串连成一个整体。对于每一个经过的地点,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使得它们看起来不显枯燥。
   这篇文章跟寻常的游记有所不同,它并非作者刻意选择的一个旅游目的地,只是上下班途中即时见到的街景,它或许缺乏名人故居的厚重人文,也没有风景名胜的经典视觉,但它是离人们生活最近的风景,是人们置身其中,每时每刻都能见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业已嵌入身体内部的一部分,因而作者在写到这些繁华的街道、五花八门的商铺时,是带着强烈参与性的,音像店的一首歌曲、服装店的一次试装、小吃摊的一碗米豆腐,都能够提起她浓厚的兴趣,她把这些见闻与感受无间地融合成一体,和盘端出来与读者分享。
   最有意味的两个片段集中在龙川河上,一个是关于斑马线的趣事,儿子在老师的教导下,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当他面前没有斑马线时,他专程绕了一大圈去经过斑马线,这个事件既体现了儿童在社会公德上的较真,也投射出他们全无机心的天真与烂漫。另一个片段则是对龙川河的描写,作者在这里花了最大的力气来渲染龙川河的形与色:霓虹灯下色彩的变幻,桥拱与彩虹的形体交织。这样美丽的景色,让作者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幻想与现实错综杂程,时而眼前浮现出妩媚秦淮、淡泊西塘、商女浅唱、商贾觥筹、王子公主等遥远的史实与传说,时而眼前又出现高度生活化的场景:白发的翁媪、天真的孩童、矫健的男人、柔美的女人,这些不同年龄与性别的人们都在尽力一展泳技,欢快地享受生活。
   读了杨芳的几篇散文,感觉她的强项在于对风俗民情、乡土文化进行整合、梳理、解读和剖析,她是一个文化型的作者,她在文化现象上的思考与研究,要强于对平凡生活点滴事物的细微感受,在下面两篇写人写物的记叙文中,这种对比得到体现。
   《傻表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着重写两个表弟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顽皮,喜欢捉弄人,一个傻气,常常被捉弄,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两兄弟相处时的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但对两个人的结局的处理却厚薄有别,顽皮的大表弟一笔带过,对憨气的小表弟则全力表现出他让人意想不到的出息,主角与配角的分配便从这里区别开来。然而在傻表弟今日炫目成就与童年憨厚傻气之间,缺乏一条必然的连结线,因而没能建立起一种成长变化的内在规律。《那条狗》写作者在街上偶遇牵狗而过的人,由这条狗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温柔,想到了小时候家里养的一条狗,当这条可爱、顽皮而又通人性的狗因病去世后,作者再也没有养狗,她认为世上再没有这么好的狗,这当然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意识,但若能够写得动人,同样也可以得到读者的认同,只可惜,还稍欠了那么点打动人心的力量。

【聂洁:梦魇有件叫做夜色的外衣】

   这是一对艰难生存中的母女之间有关梦想与妥协的故事,作者通过追忆亡母,寄托了无尽的哀思,表现出这对母女在贫困与灾难中既对抗又妥协的复杂生活状态,这种妥协既是双方互相接纳与理解,更是梦想让位于现实的人类共同命运。
   《半夜醒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追逐梦想——婚姻失败——怀孕失败这几个方面。作者于半夜从关于母亲的梦中惊醒,追思起母亲的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已不能言,带着无尽的牵挂、忧虑与遗憾离世,因而文章接下去不但是作者哀思的延续,同时还是相濡以沫半辈子的女儿对母亲遗愿的忠实解读。
123
  审核编辑:一碗凉茶   精华:一碗凉茶

上一篇: 《  电影《狼图腾》观后

下一篇: 《 与你一同赏花灯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一碗凉茶:
秀士的评论着重于评而不在论,这样的长处是立足于原作本身进行评述,少有或没有天花乱坠的术语堆砌、概念横行,不足是可能会缺乏一定的高度。但不得不说,秀士对所评作者与作品是抓得很准的,每个人的整体风格把握,每篇文章的具体分析都很到位,由此使被评作品立得起来,使被评者个性凸显出来。如本评中杨芳的散文,文章把她树为一个风俗画者,具体到每篇文章,都用一种不同的美术形式来比拟和解析,这样的方式,使得原作和评论都活起来。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

  • 独孤晨远

    石阡人飘过。

    2015-03-24

    回复

  • 梁星钧

    直言,真言,益言。欣赏作者对对象的真切感受,读写理解。怎么写好,如此写好不好,好坏所在,作者如实指出。一别大肆说好,稍加点差,而是体现了一个“真”字。我认为,解决了怎么说话问题,表达问题,吐直言问题。如此,鲜见而大艺矣。也让我联想到评论的姿态问题,怎么“实”的问题。

    2015-03-02

    回复

    • 瘗花秀士

       在真实这一点上倒是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生活中谎言世界里,说谎听谎太多,不喜人得罪,也不敢得罪人,但对我来说,还需要一些理论的支撑。

      2015-03-03

      回复

  • 一碗凉茶

    印个爪子印。

    2015-0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