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叩拜青石关

叩拜青石关

作者:东方散文憨仲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2-18   阅读:

    关键词:长勺之战青石古道蒲公过关国军覆灭

  青石关,一个深深镌刻在灵台的名字。

  儿时,奶奶在门前的老槐树下不止一次地向我唠叨:你爷爷年轻时,经常推着大车子去泰安做买卖,青石关是最难走的一段,这里坡陡路窄,时常排成长队,若是“闹了关沟”,谁也不想让,一等就是好几天。记得清人李愿相记述过关沟时的情景说:“朝入瓮中峡,及关日已午。”由此可见过关行进之艰难。从儿时我就憧憬着到爷爷数次走过的青石关去拜访,然而这一晃就是近半个世纪。

  已丑春月的一个下午,同道友翟焕远、李峰去新泰访友归来,经高速行至莱芜市和庄镇时,多次去青石关采访的焕远兄提示我:下路口行不多远,就是千年雄关青石关。经翟兄一提醒,一下子又勾起了我拜访青石关的欲望。当即一拍腿:走,看看去。

  停车路旁,沿坡路下行,石墙石房撞开眼帘,给我以厚重而沧桑的视觉。行不多远就是一条石板铺就的石板街。翟兄一指前面的一座青石垒成的拱形门洞说:那就是青石关北门。走近关门,透过门洞俯首北望,但见双峰对峙,巍峨壮观,山谷夹一人工凿出的石阶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沟,也叫瓮口道。蜿蜒北行约六里,道宽极处不过八米,窄处仅仅两米多,下北关不远,便感到有点头晕目眩,只好打了退堂鼓。折身时讶然发现,在石阶的中间有几条深深的辙痕,搭眼目测深约十几公分。心底不由泛起了无限的崇敬之情,扪心自问:哪条是爷爷所走过的呢?我缓缓蹲下身子,抚摸着岁月的留痕,如同抚摩着爷爷那饱经风霜的青铜脸,心情沉重得好似铅坠。

  徘徊在青石关前,遥想着这座齐国的南大门,自古便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要路”之谓称,恍惚间眼前幻化出公元前684年那一幕鼓角争鸣的长勺之战。巩固君位的齐桓公为报前一年鲁国支持公子纠夺位的仇恨,不顾管仲谏阻,自恃力量强大,决定举师伐鲁,扩充齐国的势力范围。

  鲁庄公闻齐军大举来犯,犹豫再三决定在境内的长勺迎战齐军,并破例起用平民曹刿为谋士,一决雌雄。战斗一开始,急不可待的鲁庄公就要下令击鼓进攻,胸有成竹的曹刿制止说:还不到时候。等齐军三鼓过后,曹刿说:可以击鼓了。结果鲁军靠着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理论,以高昂的士气,迎头痛击了士气衰竭的齐军,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虽说这场战争不算大,却在中国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亦给中国语海中增添了一个“一鼓作气”的成语。举首南眺,长勺距此仅仅十公里之遥,我揣摩:昔日军威雄壮的齐国由此出兵伐鲁当属无疑。肯定眼前这位饱经沧桑的古关老人,不仅看到了春秋霸王的风姿,亦目睹了溃不成军的身影。今天虽然他缄默不语,却让我感受到了大音希声的心灵震撼。

  前些日子我在翻阅史料时获知:青石关有东、西、南、北四个关门,内可屯兵,外可御敌,是齐长城至今发现的唯有的一座独特关城,地形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举首远望,逶迤的齐长城沿东丰山一路伸展,呈现出苍龙的雄风。据史学家称:延绵千余里的齐长城,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作为一个齐人后裔伫立于此,不由地为自己的先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手扶千年古槐,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伴着和煦的春光沐浴着南来的熏风,仿佛看见兵圣孙膑带领着兵马由此出征魏国,创造了减灶诱敌的神话,成就了英雄的梦想。

  脚步踏在被时光定格的1865年5月,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驰骋于苏、鲁、豫之间的捻军采取流动战术,给清廷军队以重创,政权风雨飘摇。太平军在山东曹州高楼寨歼灭清王朝精锐蒙古骑兵,击毙了僧格林沁。惶惶不可终日的清廷改派重臣曾国藩率领湘军、淮军镇压捻军。他更多地使用了洋枪、洋炮等先进武器,在眼前的青石关南门上架起了火炮,并亲自坐阵指挥,实行重点设防,采取围追堵截的战略方针,划黄、淮、运、颖四河为圈围,合剿捻军。捻军深知青石关的天堑之难,故而选择了颍河上游的防线突破。因此威震四方的曾老小子被清廷以围剿不利革办,撤免了其钦差大臣的职务。听乡人讲,曾国藩在此驻守时的住所仍在,只是原有的“曾王所栖处”石碑早已在动乱中不知了去向。

  不知为什么,几度兴废的青石关自建伊始就沾染上浓浓的血腥味,远去的被时光消淡,然而六十多年前的那场莱芜战役仍浮现眼前:1947年2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向李仙洲集团军发起全线攻击,赫赫有名的七十三军中将军长韩浚被野战军打得落花流水,率千余人的残部向博山逃窜至青石关西侧的山头时被阻击,完全丧失抵抗能力的残兵败卒,在此乖乖地当了俘虏,青石关成为七十三军的覆灭之地。呜呼,这支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曾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外围战,与日寇进行过数次可歌可泣的战斗,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涌现出无数壮烈殉国的官兵,

  深深的辙痕,留下了无尽的心酸。一座青石关,记载下几多战火烽烟。

  至今在长沙仍保存有烈士墓冢。伫立于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支数次抗击日寇的铁军,怎么能毙命于兄弟之手呢?难道说这是天意吗?

  山风呜咽,寒气袭人,身子不由地打了一个冷颤。站立悬崖的我,望山看关,思绪万千,凝视着那层层叠叠的青石筑成的关口、城墙,俨然在翻读着一张张历史的页码。

  说起来,从骨子里我对更迭朝代的战事就有些厌烦,不管是成就的一代英豪也好,惨败于流寇的枭雄也罢,总觉得有些血雨腥风,倒不如顺其自然地去生活为上,何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去牺牲唯一的一次生命呢,什么正义了,什么民族了,统统的都是些狗屁,翻开历史去看一下吧,流血流汗的有几个皇帝老儿?而坐天下的又有几个布衣平民呢?可怜的兵士哟,尽是些统治者手中的玩偶而已,回眸想想,真为这些无谓而牺牲的生命感到悲哀,倒不如乡贤蒲老先生生活得快活,在这条坎坷的官道上留下了永恒的印痕。

  康熙九年,淄川昆仑笠山的孙蕙在江苏宝应知县任上,向同邑友人蒲松龄发出嘤鸣,求其到县衙帮办文牍。仲秋时节,三十一岁的柳泉居士告别妻儿老小,踏上了迢迢南行之途。行至博山西南的青石关时,仰望险道,触景生情,兴大发,随口吟诵道:“身在瓮盅中,仰天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抠罗自兹去。勾曲上云宵,马蹄无稳步。突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挑辔眺来往,茫茫积翠雾。”今天,来此凭吊的游人咀嚼着蒲留仙的句,生发出思古之幽情,为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而倍感欣喜。然而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呢?

  光滑凹凹的青石道,在我的眼前向极目处伸展,蜿蜒的齐长城残存,犹如镌刻在龟板上的文字,而这身旁的青石关哟,除去岁月的沧桑,裸露出昔日的峥嵘,散发出历史的血腥,亦传出先人无奈的呻吟。过客的我是在凭吊先贤,还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抚摸残垣断壁,倘徉青石古道,俯视瓮口险路,一派茫然……

  喇叭声声截断思绪,近在咫尺的高速国道车水马龙,恍然大悟:天堑已成通途。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事过境迁,换了人间。看来,青石道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已经完成使命,将挟一股寒冷暮气渐行渐远。

  (青石关:山东省莱芜市和庄镇青石关村头)

  《青石关》

  清•叶方恒

  两壁插天中一线,人从石缝窥天面。
  山头倒树挂飞云,山脚流泉奔急箭。
  夹谷当年应是此,雄关百二强齐堑。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韵无声

上一篇: 《 我的老乡叫张澍

下一篇: 《 怀念那个叫苏曼殊的和尚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一处地名之所以能够镌刻灵台,必在历史上有着非凡的作用。青石关亦是。只是这青石关自小打从奶奶的嘴里唠叨过,爷爷数次走过的,对于作者便多了几分热望的憧憬。机缘巧合,终于与友共赴青石关。到的此处,目其厚重沧桑,心中敬意又添了许多。遥想古往今来与此关有关的历史和故事,思古怀古,思绪万千。那些与历史有关的战争让人怅然无限。然喇叭声声,提醒自己,往事悠悠,今非昔比。饱经沧桑的青石关已经完成使命,渐行渐远。作者对青石关的敬仰之情,令人感佩。厚重的语言,如行云流水。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老百

    历史知识丰富呀,博古通今

    2014-04-22

    回复

  • 霜冷关河

    历史的影子犹在。

    2014-04-09

    回复

  • 花落无声

    读这类文章,最大的收获就是长知识。感佩先生对文化的挖掘贡献!

    2014-02-19

    回复

  • 韵无声

    比这篇文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还原历史,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所做的大量艰苦的实地考察,承载的是一个乡土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比文章本身要重要许多。由衷的钦佩憨先生。

    2014-0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