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莎翁

作者:江南忆雪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12-09   阅读:

    最初接触莎翁,是就读大学期间。
  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考取了大学的中文系,在一年级的下学期,有两门功课,外国文学选和外国文学史。担任这两门课程的先生,是我大学期间所有先生们中,唯一的女性。姓于,当时才不过30多,也是先生中为数不多的年轻者。于先生第一个学期教我们现代汉语,因为我的普通话发音极佳,便成为经常替代她给同学们纠正发音的科代表。于先生自己是贵州人,她的普通话虽然已经相当出色,可遇到普通话里的翘舌与平舌,在发音上的区别,还是只能停留在理论指导上了。正是因为我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汉语拼音部分的学习,当然很自然地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到第二学期,我顺理成章继续担任这两门课程的科代表。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于先生很多影响,使我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第一次接触到莎翁是于先生在介绍到欧洲的文艺复兴……
  这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文艺复兴最大成就还是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于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过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人,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莎翁是天才的戏剧家和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莎翁1564年4月23日,诞生在英国瓦维克郡的埃文河畔,那里有个叫斯特拉特福的小镇。斯特拉特福是个风景秀丽很有品味的古镇。莎翁七岁开始念书,在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读了六年的书,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些社会阅历使他增长了许多知识。
  莎翁的创作天赋在年轻时就很突出,曾经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不多久便传遍了整个乡村。这个叫托马斯的大财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用这首诗来嘲笑他。托马斯利用权势逼迫他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去了伦敦避难。
  当时戏剧正在伦敦迅速地流行起来。莎翁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莎翁创作的剧本蜚声社会各界。写作的成功,使莎翁赢得了一位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借助勋爵的关系,莎翁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莎翁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6年莎翁在其五十二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今年4月23日,是莎翁诞辰450周年,也是他出世398周年忌日。
  于先生很喜欢阅读欧洲文学作品,尤其喜欢莎士比亚戏剧。记得那一年学校组织了一场文艺汇演,我们班级拿出了一台话剧,就是于先生亲自改编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本。
  为了让所有的同学了解剧本的内容,了解莎士比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于先生为我们详尽讲解了莎士比亚和他的著名作品,当然重点是《哈姆雷特》。
  或是因为于先生讲得特别精彩,也或者因为当年在于先生影响下,也对莎翁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大可能还是因为自己在当年出演了哈姆雷特王子,至今还是对这部作品有着十分清晰的印象。
  于先生为我们总结了莎翁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她把这些特色归纳成为五点:
  莎翁在自己的创作中,始终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莎翁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强调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莎剧普遍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既有悲剧成分又有喜剧因素。
  莎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哈姆雷特。
  莎翁笔下的人物,语言充满性格化,比如剧中哈姆雷特王子的那些语言富有哲理,充满诗意。
  于先生告诉我们:莎翁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剧本、小说、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于先生告诉我们按照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可是莎翁的戏剧完全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
  莎翁给世人留下了三十多部戏剧,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翁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莎翁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与之相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仅以数量来说,引用或谈到莎翁竟有三四百处之多。
  于先生当年给我们改写的剧本,是已经找不到了。那毕竟是大学时代的物件,至今也有近四十年了。下面的剧情简介是我根据中译本的《哈姆雷特》,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改写的。还同时改写了一个剧本,本想附在这个帖子后面,可毕竟太长了些。最后还是决定,将改写的剧本另外发表。
  关于《哈姆雷特》的剧情介绍:
  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突然逝世。不到两个月,王后乔特鲁德就和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这位王位继承者,就是前国王的亲弟弟。
  王子小哈姆雷特深受刺激,在哈姆雷特看来,这桩婚事是十分不正当的,用“乱伦”两个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也不过了。悲痛和郁闷使年轻王子昔日惯有的快乐荡然无存,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野草却在那里疯长。新王和王后想尽了办法叫他快活起来,但哈姆雷特总是穿着黑色的丧服来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举行结婚大礼的那一天,他仍旧身着丧服以示鄙视。
  在无数天悲哀的日子里,年轻的王子反复思量着他敬爱的父亲是怎样死的。有学问的霍拉旭是哈姆雷特的好朋友。他和宫廷警卫马西勒斯曾在夜半看见过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国王一样。当霍拉旭向哈姆雷特讲起此事时,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他断定这一定是父王的鬼魂。于是,王子决定当天晚上和哨兵一起去守夜,好见到父王的鬼魂。
  他就和霍拉旭、马西勒斯等人登上了鬼魂经常出没的高台。月冷星稀,朔风刺骨,给鬼魂的出现更添了几分寒冷的前奏。哈姆雷特看见鬼魂果然和霍拉旭他们描述的一模一样,起初他又惊奇又害怕,渐渐的他觉得父王的鬼魂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悲哀地望着他。哈姆雷特望着和父亲无甚两样的鬼魂,情不自禁地喊道:“国王,父亲!”恳求他说说为什么不好端端地安息在坟墓里,却要离开那里出现在月光底下的高台上?他请鬼魂告诉他怎样才能平息它不安的灵魂。年轻的王子突然觉得像狮子一样强悍,挣脱了霍拉旭们的阻碍,跟着鬼魂走了。
  当四处无人的时候,鬼魂打破了沉默,说它正是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鬼魂说他是被人害死的,凶手就是他的亲弟弟克劳狄斯,目的是为篡夺王位、霸占王嫂。当老国王照老习惯午后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歹毒的克劳狄斯趁他熟睡的时候,偷偷溜进花园,把毒草汁灌进国王的耳朵和眼睛里。那致命的毒汁像水银泻地一样流进了他全身的血管里,烧干了血液。这样,卑鄙的弟弟夺去了他王兄的生命,篡夺了王位,霸占了王嫂。哈姆雷特含泪听完了鬼魂的控诉,答应鬼魂一切都按它的吩咐去办,鬼魂这才放心地消逝了。
123
  审核编辑:五出眉心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让我们有了解了许多内容及相关知识。当然对于这样的名著名人,我们更多的是只有重温、阅读和思考。


往期编辑   五出眉心:
作者不厌其烦地对自己考入大学、与于先生相识、于先生介绍文艺复兴到莎翁的生平与天赋,以及他留下来的作品,甚至是于先生编《哈姆莱特》剧本供我们演出等,都作了详细叙述;尤其是对莎翁剧著《哈姆莱特》的剧情作了更为详尽的介绍。让我们对莎翁与《哈姆莱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识性很强,可供学习。如能结合《哈姆莱特》作品进行赏析论述,也许人们对莎翁的认识会更上一个层次。个见,仅供参考。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