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故乡魂

故乡魂

作者:江南忆雪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11-29   阅读:

  
  一条人工河从北向南论距离流淌了数千里,从今天的北京城算起一直流到杭州城,长度足有2700公里;论时间也流淌了数千年,从始建的公元前486年算起,有了超过2500年的历史。
  这条河,就是世界历史上开挖最早,流程最长的中国大运河。就在靠近这条中国大运河的浙东段,有一个古老的水乡,她的名字叫南浔。
  一条叫頔塘的人工河,从湖州东门外的二里桥朝东迤逦而去,一路穿越升山、塘南、晟舍、苕南、东迁最后到南浔镇。由二里桥掉头向东,就在江苏的平望莺斗湖与京杭大运河会合成为一路,然后注入黄浦江了。頔塘的水来自苕溪,自然就又和德清县东的苏杭古运河联通起来了。
  頔塘算起来也是大运河的一个组成,不长,在湖州境内只有33公里。河道挺宽80—100米,几条重要的公路,都紧贴着河塘北岸通过。不能小看了这区区的33公里,两侧大大小小的水塘湖泊,宛如璀璨的繁星密布,良田万倾阡陌纵横,桑园竹林遍布郊野,那是杭嘉湖平原上产鱼米蚕三大农业商品的重要基地。这条頔塘也是湖州市与周围城市的主要水路交通航道,素有“中国的小莱茵河”之称。
  南浔镇的历史,几乎就和从镇北的頔塘一样的久远,从南宋建镇算起也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这个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算,我的血脉都是地地道道南浔人。只不过直到17岁那一年,才有机会走进这个应该叫故乡的地方。
  那是1966年,我就是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坐上一条小火轮,就这么沿着頔塘回到故乡。
  估计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小火轮了,那东西是大清末年洋务运动时代的产物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之前,它们还在一些内河里服役,担任着短途的水运工作。一般是充当一些驳船的动力来源作为拖船使用,当然也同时作为短途的客运。在长江上游,在黄浦江、苏州河,还有就是像頔塘了,都会看到这种小火轮的身影。那东西是烧柴油的,速度不快,不过力量不小,一艘火轮拖得动一二十条满载的驳船。
  我就坐在一艘小火轮的船头,看着两岸旖旎的江南景色,从上午10点来钟,一直到下午4、5点,才靠拢南浔镇的码头。这一路差不多用了6、7个钟点,下船的时候已经是夕阳时分。
  码头就在宝善街的北头浔溪大桥下面不远处,大桥的北面是与頔塘并行而来的318国道,以后,又很多次再返故乡,都是坐车走318国道了。
  宝善街在那时候算是交通便利的商业街,水陆码头所在的街多半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吧?我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这条街算是挺热闹了。夕阳的余晖透过两边的梧桐树,把街上的一切,都染得带上了几分紫色。那些大大小小的商店里,未必有丰富的商品,却多多少少给沧桑的古镇增添了一种生气。
  沿着宝善街一直朝南走。
  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可我的心里却是那样熟悉。
  宝善街南北向,不远的前面有个十字路口,有一条斜斜的小街叫百间楼。
  算它是街,不如看做一条水巷。由西北斜向东南,两岸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是南浔很有名的古巷了。青石板的路面被上千年的足迹,踩踏得像专门打磨过一般的光滑圆润,如同上了一层油。街边的屋子都很有年头了,带着廊檐,正好遮住了青石板的街巷。于是,无论刮风下雨,走在粉墙黛瓦的民居群里,别有了一番味道。
  据说是大明朝时,有个叫董份的礼部尚书被罢官之后,回乡专门修造给女儿做嫁妆的。相传当初建成时有100间楼房,所以被叫“百间楼”。
  从小母亲就喜欢给我讲故事,很多故事里都有故乡南浔。于是,南浔的街街巷巷,渐渐渗入了我的心灵,连这些街巷的方位、走向,都像在我的心里刻画了一张地图。我还知道,就在这条叫百间楼的古老水巷里,有一座属于外婆的小楼。
  沿着宝善街走到最热闹的十字街口,再朝南就是东西南街,也和百间楼一样,两条街夹着一条小河。
  这里是南浔最富有江南水镇特点的区域了,也是整个的南浔古镇最繁华的古街。当年河道里停满各色小船,满船的鲜鱼鲜虾,两岸带廊檐的商铺里摆满日用品,还有各种南浔的特色小吃和土产。
  空气里鱼虾的河腥气与小吃扑鼻的香气混淆着,就是最典型的江南气息了。
  十字街口东西朝向的,是南浔的西大街和东大街。我这次来南浔,第一个要投访的亲人,就在这条东大街上开着一爿理发店,母亲曾经很详尽地说起过这条街。这条街紧贴着一条河,人称东栅河。
  东栅河准确说就是著名的頔塘古河道,也就是大运河的故道,它自西向东流过贴着东大街流过南浔。河道上横跨着几座古桥,像通津桥、洪济桥,都是南浔镇著名的古桥。乡下人喜欢摇着自家的小船到集镇上来,这河道自然是比起乡间的陆路反而方便了许多。东栅河在通津桥的西面与东市河交汇,形成了一大片广阔的水域。那是走进南浔古镇时,令人感觉最有江南水乡韵味的一段。
  东大街上有几处地方挺出名,像百年老店“野荸荠”,还有古镇名人张静江的旧居,都算得上是南浔镇的名片之一了。
  初至南浔,对张静江的故居是没有什么印象的,也许因为那时自己太过年轻。你让一个不过17岁的大男孩,对这种人文历史感兴趣,真是勉为其难了。那盘叫“野荸荠”的百年老店就不同了,表姐马春宝开的理发店,就在“野荸荠”的斜对面。
  母亲生怕我回到南浔找不到地方,曾经详详细细介绍了这家老店的地理位置和上百年的历史,包括那是个三开间门面,粉墙青瓦的砖木楼房,门面上方有一幅“白鹤翱翔、松柏常青”的浮雕,都说得明明白白。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告诉我,这家现做现卖的南浔特产桔红糕、定胜糕特别好吃,尤其是色泽桃红、软而不粘、糯如软玉,玫瑰香味浓郁的橘红糕,小巧玲珑看着就诱人三分。
  于是,我找到东大街后,先找“野荸荠”,果然,就在斜对面找到了表姐的“春宝理发店”。
  表姐的小理发店自然是不能与“野荸荠”同日而语了,东大街又不是条闹市街,若不是因为对面就是“野荸荠”,想必她也不会在这么个地方开了一辈子理发店。
  那天,我一身红卫兵装束撞进了“春宝理发店”。
  正在给客人剃头的表姐,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
  “你是大鹏?”
  我看过表姐的照片,自然表姐也一定看过我们全家人的照片。
  我恭恭敬敬对她叫了一声:“春表姐。”
  表姐是母亲大表哥的女儿,若是论年龄,倒很像是母亲的妹妹,而不像我的表姐。她的大儿子比还我大一岁,幸好不在家,否则会很尴尬。让一个18岁的大小伙子,叫另外一个17岁的大男孩舅舅,岂不是有些太难开口了?表姐却不这么看问题,她对我这个比自己儿子还要小一岁的表弟非常欢喜,于是便领着我到处炫耀。
  表姐开心得有些忘乎所以,把手里的客人丢给了徒弟,换了件衣服拉着我就走。
  先到对面给我买了一包橘红糕,塞进我手里,说:“先吃一点,知道你一定饿了。上海到南浔的小火轮上没有吃的东西卖,上午到现在,早就饿了吧?”
  我接过来没有好意思马上吃,笑着回答:“不会。姑姑叫我带了吃的。”
  “快吃吧,就是带了,到现在也饿了。你妈妈来信说过,你最喜欢吃家乡的橘红糕。我叫人带回去的橘红糕,她都留给你回来吃。”
  表姐竟像牵着小孩子那样,拉着我走在大街上。
  我终究还是抵抗不了橘红糕的诱惑,从纸袋子里取出一块放进嘴里,真是香糯甘甜,百吃不腻的好东西。
  斜对面街边有人在和表姐打招呼。
  “春宝,你儿子回来啦?”
  表姐笑着摸摸我的头回答:“不是啦。这是我姑姑的儿子,我的表弟。”
123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寻人传奇

下一篇: 《 文字深处是感恩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悠远的南浔,运河上的江南明珠。17岁的脚步踏过这古镇,亲身感受它的淳朴、古老、沧桑,所见所闻充溢着乡情,父辈留给自己的亲缘带来无数偶遇和热情,第一次回到故乡的人被这里的氛围深深打动。而在斜桥兜的日子,清闲安详,多少不经意的青春年少随水而逝;时隔多年,芬表姐旁若无人的大笑仍满满年少情怀。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