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村轶事 18 抗日游勇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2014-02-08   阅读:

  
  外公凭他十余年的军旅生涯,对局势、战争和灾难有直观的警觉。他建议子杰还是经河西去关内找东北军;外公向他介绍了几个旧日的袍泽。说只要提起外公的名字,他们定会有照应……他还建议子杰最好到河西一带的大车店里,和牲口贩子搭伙去口外,再从那边绕道山西奔西安,东北军就在那儿。
  子杰听了外公的一席开导深情致谢,同时眼睛牢牢盯上了挂在窝棚角上的那柄弯刀。外公便将它取下,在火光中可见刀鞘上镂有精致花纹。外公拔出弯刀,唯见那锋刃在跳荡的火焰下熠熠生辉。外公说:这是军中之物,在我的窝棚里,不过是为了对付野兽;你如要防身,不妨带去;但要注意,如上通衢大道,遇有官卡,尽早丢弃,免得惹来麻烦。说着便将刀递过去。
  子杰更加激动起来,他单膝跪下,双手接过弯刀;复又从口袋里掏出十块大洋,恭恭敬敬放在外公脚前。外公对这热血青年的戏剧色彩有些惶惑,接着便乐了,把钱还给了他。嘱咐说:你要买路钱的地方多着咧!但要记住,对汉奸狗腿子不要出手太大,那反会引起警觉;你没有什么案子,不要怕。如果碰上一两个强人,你不妨丢一块大洋,亮出弯刀,向他们“借路”。让他们知道你也不是好惹的也就算了……
  
  就这样子杰拜谢了外公;又和哥抱头泣别,带着伤感的激情,在清冷的月光下,踏着积雪,消逝在河西的林莽中。小子的脚步太急,惊起了几只乌鸦……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子休喃喃地吟着他的《道德经》。
  本来,如果是跑了个劳工或是农民,日本人不会特别在意,知道穷人无非是奔生活。但如果是爱国学生,日本人要穷追不舍。因为他们知道,学生,尤其是富家子弟,有爱国热诚,能号召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李兆麟不就是例子吗!在日本人跟前混的子灵,深知事情的严重,搅尽脑汁。
  
  子杰走了三天之后,按照子灵的计划,一面在警察局使钱;一面造假象:说是子杰到年余泡看二哥,在泡子里破冰打鱼,冰坍堕水溺死。还用一床被包了两块石头,放进棺材抬回长滩,我爷爷被请去杀猪办酒席,茨坨高老道的班子也被请去做道场。在河村找了人,一是金外公,一是我外公的堂弟渔夫帮助张罗,在邻里的耳目中起到证人的作用。尽管两处村镇的机灵人有些纳闷,但因为周家人缘还好,村中也未见沸扬。
  也有道丧的,老爷便广宴宾客,大家也志了哀;虽然有些微的尴尬,还是说了些节哀顺便之类的客套话。倒是子杰的生母,痛哭不已——生离尤如死别。好在这位农妇性格内向,属于那种闷头哀泣的类型;并不在嚎啕中叙事。老爷便命子秀和婆子扶入后宅。
  办丧事的时候,在席间还出了一件惊险的事,一伙警察闯了进去搜捕一个高丽人,说是抗日份子。周老爷怀疑是剌探情况,使了银子算是打发走了。
  一个叫安东的高丽青年确实躲藏在了丧事的现场。情急之下,他钻进了正做道场的高老道的袍子下面。高老道的班子是和爷爷一起从茨坨请来的。当场的情况,爷爷看得清清楚楚,但别人却没有发现。关于小安东和高五爷爷的故事,容我到《古堡残阳》中另作交待。顺便说一句,这个小安东正是母亲和杏姨说过的那人,渔夫姥爷请过的他,当时是让他教种稻子。
  出殡的那一天,乡中的一个老寡妇也赶来道别。因子杰与她儿子幼年便常在一起玩耍,念书后又常到她家干些杂活练练身手。老人分外喜爱子杰。曾感叹说:可惜我们门第不同,不然认你为义子。子杰说,他的母亲也是贫苦人家出身,便认真拜了一拜。周老爷得知此事也不以为意,反认为这样:有个地位低微的干妈——好养活。后来老人的儿子被抓去当国兵,子杰便常来照看,周家也有些抚恤。老人此番听到噩耗,未知其中蹊跷,不免万分悲痛;倒在灵前,历数亡人待她的好处;说她的苦命折杀了子杰。在场的人,无不为子杰的恤贫敬老和孤苦妇人的切切哀思所动容。
  
  一个月后的融融的春日,一个山货商打扮的人骑一头骡,悠悠地走在辽西的山路上。突然从林子后闯出一伙强人。那人勒住韁绳,从怀里掏出一把银元摔在地上,同时亮出弯刀。一群人旋即将他带上山去。原来那占山为王聚集群英的,正是当年率部涉过小凌河的连长萧向荣。山货商乃是子杰。
12
  审核编辑:欧阳梦儿   

上一篇: 《 幸福的小家-瞬间成过往

下一篇: 《 一盆仙人球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欧阳梦儿:
本篇主要回忆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外公,一个是子杰。外公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出的勇气令人起敬。子杰的从军故事也可算传奇。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行吟者

    谢梦儿的点评,您一定注意到了九一八的国难中,东北军壮士悲壮的爱国情怀: 之后,一伙人便在暮色中骑马涉过冰冷的小凌河。  
      时值深秋,金风飒飒,骑士们上了岸,纷纷向隔河相送的战友们举起马刀。片刻的静穆倾尽了国土沦丧的悲痛。
      须臾,即策马挥鞭,扬袍东去,消逝在暮霭中。

    2014-0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