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说《白鹿原》外的一些杂谈

作者:西郊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11-20   阅读: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被改编成电影并公映。
  对于那些既看过小说又看过电影的人来说,不管这部电影拍摄得是否成功,电影中质感的画面所演绎的小说里的情节,都会使你感到白鹿原这块黄土地的厚重。同时,也会对现实中的白鹿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好奇感。
  我本人是小说,电影,实地都看过,在这里谈谈现实中的白鹿原跟这部小说相关的一些话题吧。
  一:“原”与“塬”
  汉字中的塬、墚、峁三个字,是人们特定用来描述和命名黄土高原地貌上的高地的。
  形象一点来说:黄土高原上那些顶部宽阔的“平顶山”,叫做塬;长且窄的平顶或不平顶的山,就叫做墚;如果这种墚塬地貌被地表水和风蚀作用切割成了四周都是沟壑的或大或小的山头,那么就叫做峁。
  黄土高原上这些众多的墚塬峁被条条大小川道和深沟浅壑所分割,从而形成了黄土地貌的壮丽自然景观。如果没有这些高地的存在,那么用来形容广袤黄土高原地貌的“千沟万壑”将无从谈起。
  所以,当著名作家陈忠实写出《白鹿原》后,一些地质学家对小说的书名意见就很大,他们认为陈忠实应该把“原”改回成“塬”。因为这个白鹿塬是一个面积有二三百平方公里“平顶山”,顶部如同一个小型平原,在地理地貌学分类上,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塬”。
  但陈忠实是什么人?搞文学的大作家,是专门对付文字的人。陈忠实为此特别作了一条说明:我说的不是地貌,请你们把白鹿原看做是一个地名。
  确实,地名跟地貌是两码事,其结果就不言而喻。写百年人文近代历史的文学家陈忠实,不费吹灰之力就战胜了研究亿万年地球史的地质学专家。
  小说《白鹿原》叫响了全中国,看的人很多。地质学家只能把他们那个“塬”咽进肚里,回去再写在论文里或教科书里,只有专业学者或准备当专业学者的人才去看一看。
  现实中,受小说《白鹿原》巨大影响,人们已确实把当地人称作狄寨塬的“塬”改成了白鹿原。
  又有历史学家说:在古代,这片黄土地就是曾出现过白鹿或叫过白鹿什么名字的。这就更促成了由一本书名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名称的事实。至少,用历史的观点看,陈忠实也是在给白鹿原“恢复名誉”。
  如今,当地也有许多人把位于西安古城东南郊区的那座高高大大的塬,称作白鹿原。
  这种在古都长安逝去的那么多的王朝皇帝们都没做过的事情,却让陈忠实做到了。历史上在此地唯一干过此类事情的,就是当时统治这里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路过此塬旁边时,曾见有白鹿在塬坡上疾驰而过,这是白鹿塬第一次出现在史书里。
   秦襄公可能是受吉祥白鹿恩惠的第一人,他因护驾有功,被赐封为侯,立秦国于关中西部。秦襄公是大秦不断扩张领土的老鼻祖,他的后代子孙秦穆公更是霸气十足,从上任当年便开始举兵武力扩张领土,再后来的秦始皇更是充分弘扬了这种“秦国”霸气,竟统一了整个中国。
  秦穆公为了显示他的十足霸气,硬是把白鹿原脚下那条原叫“滋水”的河,改成了至今还在叫的灞水(河)。
  秦穆公改了一条河名,陈忠实改了一座塬名,看来在这片历史悠久的黄土地上,无论文武之才,都不能小觑。
  如今,若你随意走进狄寨塬上的各个村庄,乡亲们都会自豪地称他们的家乡就是白鹿原,而且绝对正宗。由此可见,《白鹿原》这部小说确实是深深扎根于这片黄土中的,并深得生息繁衍在这个“塬”上的劳苦大众的厚爱。
  我的专业是地质机械,算半个搞地质的,又喜好文学,也将就算是半个搞文学的吧。所以,我持中立立场。何况字典里还有一条:“原,同塬”。文学家叫它白鹿原就叫白鹿原吧,地质学家叫它狄寨塬或白鹿塬就这样叫吧,最终还是要以国务院地名委员会颁布的地名为准。不过我还想是劝一句陈忠实,下次再写白鹿原上面的那条鲸鱼沟时,不要把“沟”字的三点水也给省略了,多少得给地质学家们留一点面子。
  这块黄土地不管叫什么名称都改变不了它是个“平顶山”。我在上面打过钻孔,厚厚的黄土下面基本上都是极其坚硬的花岗岩,干起活来还是挺费劲的。
  城市里的人们似乎都喜欢时髦洋气,无论这个“原”字带不带“土”字部首,人们都觉得有些土气甚至有些鄙夷。西安城边上的乐游原就是一个例子,乐游原与白鹿原隔着一条窄窄的浐河相望,但乐游原离城较近且交通便利,如今是一个很繁华并不“土”的塬,但却早已被人们用一大堆时髦的地名替代了。
  当今生活工作在乐游原上的许多人,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就在乐游原上,只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区。看来必须得有一位作家再写出与陈忠实《白鹿原》齐名的巨著《乐游原》后,才能使人们恍然大悟,到那时再忙不迭地把地名改回来。
  站在乐游原上遥看白鹿原,白鹿原这个平顶山就像是坐落在秦岭北麓的一个巨大的露天舞台。我有时看着顶端很平的狄寨塬想入非非:那舞台上面正演绎着《白鹿原》的后传,正等着哪位伟大作家把它再写出来。
  白鹿原不管是块“塬”,还是个“原”,都是一片蕴涵着厚重民族历史的黄土地。
  著名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中杼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虽没有亲眼见过长着一副当地老乡淳朴面容的陈忠实对着白鹿原流下动情的眼泪,但读过小说《白鹿原》后,让人深深感到,陈忠实对这片土地,确实爱得深沉。
  二:史书与史
  史书是记载历史的书籍,史诗是记述重大史事或英雄伟人传说的长诗。
  有人说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写黄土地近代人文史的史诗般的巨著。这话没错,白鹿原就是一部小说,一部有巨大影响力的小说,一部让你身临其境般的去感悟那段历史的小说。它最多只是一部“史诗般”的小说,但它不是史诗。
  文化学者南怀瑾老先生曾说过一段令人发醒的大实话:“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再次读完陈忠实的《白鹿原》,我合上书时最大感受就在这里。
  如果用叙述史诗的话语来描述黄土高原和陈忠实,那么若形容黄土高原:它东起太行、北抵阴山、西到乌鞘岭、南迄秦岭的黄土高原(这在地质学上还只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就像一张巨大的黄色毛毯,覆盖在祖国北方地理中部的血肉之躯上。白鹿原则是位于这块大毛毯南端的一段极其短小的边缘。
  若形容陈忠实:则他犹如一个巨人,站在文学的高度,立于秦岭之巅奋力抖起白鹿原这块黄色大毯一角,在祖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黄尘风暴,也使白鹿原这个默默无闻,几近消亡的地名,名声大噪。
  有人把《白鹿原》看成一部小说,有人把《白鹿原》看成一部史诗。小说令人震撼之处就在于,它再现了书刻在这块大毯上那段还未远去的历史,以小说的角度竭力还原了那段历史里的普遍真相。
  白鹿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它离城市很近,受社会动荡影响很大。但它又相对偏僻,人文历史的存留根基远比城市要牢固永久。因此在这个地方,新旧历史,社会变革先锋与保守势力碰撞出来的火花,更能折射出社会历史进步的轨迹。
  小说除了涉及白鹿两个家族古典类型的家族争斗历史,更是深深触及了社会发展中各种阶层和团体的冲突和斗争。
  我想,从小生活在白鹿原脚下灞河边上的陈忠实,看家乡南边的白鹿原时,不只是座“山”,而是一座巨大的历史舞台。参加工作后的陈忠实,就在塬上面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并充分感悟和理解着这块深情的土地。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把这个舞台上刚刚谢幕不久的历史故事,挖掘整理出来向世人展示,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了他的故乡,以及他的故乡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风土人情。
123
  审核编辑:夏冰   推荐:夏冰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夏冰:
真是精彩!很长时间没读到这样让人回味无穷又长知识的文字了。《白鹿原》之外的话题,作者给我们讲得洋洋洒洒,有根有据,读来真是享受!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巫少

    学习了,不敢多言,确实写的好。

    2016-05-27

    回复

    • 西郊

       感谢巫少的鼓励!问好!你的小说写得很好!互相学习!遥握!

      2016-06-01

      回复

  • 行吟者

    塬是一个专业词,单字成词,又如熵,中国就有这种形声造字法,在化学元素中常见。而原是一个一般的字,先时单字成词后来已经泛化,常现为双字词,其词义差别很大。如“平原”、“山原”(绿遍山原白满川),“原来”、“原告”“原生”,这后三个还能窥见“原”的基本字义。
    汉字量应缩小,专业字入另类。普通字如“发”,发财,头发,也没有引起多大混乱。这都是题外话。你的文章很好,正派,有见解。比起红尘首面的文风好多了。可是人家要挣钱……现在中国的文化市场算是完蛋了。

    2016-05-26

    回复

    • 西郊

       非常感谢行吟者文友的欣赏和鼓励!问好!
      如今的网络文学就是这样,为了生存,发表的作品是鱼龙混杂,只是“鱼”也忒多了些。这样下去,不仅诱导了一代人的文学鉴赏思维而无益于社会,也耽误了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作者的进步,确实令人担忧。
      没办法,我们这个年纪的作者,只能尽力而为,坚持吧!

      2016-06-01

      回复

  • 西郊

    谢谢夏冰编辑的欣赏和精心点评!问好!敬茶!

    2014-11-21

    回复

  • 夏冰

    真好。喜欢。

    2014-11-20

    回复

    • 西郊

       谢谢夏冰编辑的欣赏和精心点评!问好!敬茶!

      2014-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