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游记异闻 >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

辽宁行一

作者:老百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11-01   阅读: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2009年9月17日,老百和同伴们一起来到此,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依建筑时和按自然布局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为清朝中期乾隆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
  年轻的女导游带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东路努尔哈赤时始建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衮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老百在此留影,并慨然道:
  秋阳高照到故宫,大政殿前看满清。
  怀旧楼阁人去尽,感伤深处叶落庭。
  光阴流逝难追复,花红易榭请相迎。
  八旗子弟遗迹在,不枉九月沈阳行。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
  “十王亭”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这是当年八旗首领固山额真和左右统辖八旗的亲王贝勒办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军事政治及社会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了一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这种把军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艺术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构思独特、别具匠心。正是:
  君王起居万机轻,金戈铁马八旗兵。
  玉辇升天人已非,故宫犹有树长生。
  从东路出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这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
  穿过大清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头道院落。首先印入眼帘的建筑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崇政殿兴建之初名字叫做“正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我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这也正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
  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会议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极称帝的大典及清天聪十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典礼就在这里举行。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时,都在这里临朝听政。有为证:
  走进沈阳九月秋,故宫导游说王侯。
  江山依旧人已非,千年英雄一时休。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凤凰楼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
  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喻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我们一行人纷纷在凤凰楼前合影留念,老百且做一首古风以记之:
  沈阳故宫九月游,满清遗迹凤凰楼。
  青砖朱栏存百年,金顶绿镶照千秋。
  两代明君图奋强,一朝帝王好风流。
  历史沧桑亘古变,闲人骚客自多愁。
  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宫。台上五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正中是清宁宫,清宁宫原叫“正宫”,是五间十一檩硬山式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璧,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在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就在南室“端座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有诗为证:
  沈阳旅游看故宫,宫分三路景不同。
  殿宇楼阁五百年,帝王嫔妃遗梦中。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最后,我们参观的是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仅成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东南宫门外有嘉荫堂,它与南面的戏台连成一个院落,是专为皇帝准备的娱乐场所。西路建筑除文溯阁外,其它建筑用卷棚式屋顶,显得十分别致,富有江南风韵。
  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12
  审核编辑:柳芽儿   推荐:柳芽儿

上一篇: 《 走进南京

下一篇: 《 险走武夷山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柳芽儿: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与福陵与昭陵一样,故宫是沈阳有名的名胜古迹。文者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一段清朝历史,其间引用大量史实,将故宫的人文景观凸显于文字之中,值得一看!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帘外落花

    你的文字把历史装进去了

    2014-11-05

    回复

    • 老百

       感谢帘外落花的来访,文章中许多资料我也是后期查找的,出外旅游耳闻目睹本就是个长见识的机会,归回后整理材料、遣词造句,也算再次增加学习的过程。老百写出游记,算留作一个纪念。至于诗词,算是本人的一个小爱好,只是写作水平,还需要不断磨练,才能更好进步!

      2014-11-05

      回复

  • 文清

    去过沈阳故宫,很雄伟。是东北的一处胜景,也是东北的骄傲。

    2014-11-01

    回复

    • 老百

       谢文清老师。与你去沈阳不同,我们是组团走马观花,在沈阳只呆了一夜和一上午,很匆忙,而在这著名的沈阳故宫中,可能也就逛了一个多小时吧。一半资料我当时记录了,诗也是当时写了一半,而回到新疆后,才慢慢继续整理成游记,且当作一份美好的记忆罢!

      2014-11-05

      回复

  • 柳芽儿

    再赏佳作,问候朋友好!

    2014-11-01

    回复

    • 老百

       真的很感谢柳芽儿编辑,你辛苦了,有各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我会更加努力的。

      2014-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