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传统中国年

传统中国年

作者:五出眉心    授权级别:A       2014-01-15   阅读:

  传统中国年

进了蜡月二十三,就彻底拉开了春节的帷暮。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店内店外,地上地下,摆满了年货,什么挂钱啊,对联啊,门神啊,灯笼啊,应有尽有;人们你拥我挤地抢购年货,准备回家过大年。
其实,在刚进蜡月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做各种过年的准备工作了,我是从蜡月初几吧,就开始打扫房间,除旧去尘,从厨房到方厅,从卧室到卫生间,统统打扫一遍;还不断地洗涤各种物件,什么穿过的或没穿过的衣物,床单床罩啊,窗帘啊;煮碗煮筷,抢购年货啊,早就准备亭当了。就等除夕的到来了。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所以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一进蜡月,妈妈便忙着煮碗煮筷,蒸馒头,蒸粘米豆饱,还要买好多的肉,把骨头剔出来,把肥瘦分开来,甚至要把一个正月里包饺子的馅都剁出来,到用的时候拿来即用,十分方便。我呢,就守在妈妈身边弄点好吃的填到馋馋的嘴巴里,或者守在爸爸身边,看他挥舞着墨笔在红红的纸上涮涮点点地写对子,帮他涮浆糊,给他打下手,看他把对联粘帖好,把年画粘帖好,心里美滋滋的。心里特别仰幕爸爸写得一手遒劲有力的毛笔字。最重要的是,爸爸总能给我们讲一些关于过年过节的故事。记得爸爸说啊,唐代,太宗有两位将军,一个是勇猛无比的尉迟敬德,一个是每战必胜的秦叔宝。传说太宗患病时,常听见有鬼呼叫,二将军自愿戎装守门,鬼不再来。太宗见二将军日夜把守辛苦,就命画工绘二人像悬于宫门,从此平安无事。没想到,二将军能镇鬼的故事很快传到民间,被人们尊为神并画在门上,于是就成了门神。当然,不同时代,门神的传说是不一样的。设立门神的目的本为驱鬼邪直到今天,春节贴门神画的风俗依然存在,不过,与其说是为了避邪,不如说是审美的需要。因为按着这种传统装饰大门,是一种社会性的祝福方式,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喜盈门。
当然了,过年啊,除了除旧布新外,不管有没有钱,每年这时候都得给每人添置一套或一件新衣穿,哪怕是一双袜子也好,以示辞旧迎新。当然,最盼的是年三十,不但可以吃饺子,穿新衣服,还可以出去放鞭炮玩,拿压岁钱,那个爽啊,一玩就是通宵,就别提了。每当送神的时候,家家户户要放鞭炮,然后吃年夜饭,一般是吃饺子,以示团圆幸福。之后可以自由玩耍,要是累了,也可以休息。
过了年三十就是大年初一了,这是新一年的真正开始,叫春节。这一天,收拾亭当,长辈们都要请出家谱,按照尊长次序焚香跪拜,祈求先人能够上天美言,保一家人平安幸福。他们在叩拜之前要净手,要整理得端端正正,神态庄重,表现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让人有一种肃穆感,崇敬感。之后就要带着礼品出去给自己的长辈给自己的亲朋拜年了,相互庆贺道喜,彼此祝福,一片和乐融融的喜庆气氛。
过了初一,就是正月十五了。元宵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当然,关于元宵节的说法也有不一,不一一列举。不过,元宵佳节,也是中国年的一大景观。的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过完了,这个传统的中国年就算过完了。
除夕,不但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且是最有亲和力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唐人戴叔伦有
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说的就是,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饱含着多么深刻的春节情结呀!如果说春节好比一叶泊送亲情的小舟,承载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表现出对故土与根的认同,那么此中就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亲和力与凝聚力。
不是吗?春节最首要的意义是团圆。谁能没看见每年春节前蔚为壮观的返乡浪潮?不管身居何处,千里万里都不成问题,哪怕是漂泊在外,无以归还的侨胞游子,也都会千方百计地赶在这一天回到家里。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在南方读书的女儿要回家过年了,可是正值春运旺季,购票成了大难题,几经周折也才买到一张硬座票。想一想心都颤。我送女儿上学返程时就没买到卧铺票,老公怕我体质承受不住,便花钱买计时的茶座,应该算很不错了吧?可是,也坐得我骨酸肉痛,浑身难受。二十八个小时啊!我心疼女儿啊,她却坚定地对我说:有硬座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是没有座位,就是把腿站肿了,我也得回去过年啊!什么情意啊?什么力量啊?不就是想与家人团坐在一处,吃这样的一顿团圆饭吗?不就是为了要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吗?千百年来,没有哪个节日拥有这样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春节,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像一声召唤,让五湖四海的华人一夜之间团聚在堂前,叙旧话新、畅想未来。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个传统节日,会让我们不同民族的华人产生家的情结,会让我们故土亲情的眷恋,会让我们漂泊在外的赤子游人产生思亲恋友的情感,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让家人过幸福生活的使命感……
其实,细细品味,传统中国年,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情感、审美情趣,拥有不可取代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是我们民族的根。如果没有中国年这样的传统习俗,真地不敢想像,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会是怎么样的一部历史,还会是多民族大团结的家庭吗?

  审核编辑:叶叶心心   

上一篇: 《 一个人的城市(二则)

下一篇: 《 深蓝海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叶叶心心:
新年将近,看到这样一篇写中国年的文章,真的十分应景,也勾起人对年的回忆与期待。本文信息量大,把年写得十分丰富,是一篇很不错的知识性的文章,若能更注意文采就完美啦。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9

  • 喻芷楚

    一说到过年就是一肚子的感慨,那种千里归心似箭的心情是什么概念,那种魔力是哪个国家可比拟的?也不是哪个国家能理解的。

    2014-06-11

    回复

    • 五出眉心

       这才是咱这个大中华的真正凝聚力之所在,无可替代。欢迎并感谢喻芷楚关注与光临!

      2014-06-11

      回复

  • 五出眉心

        感谢散文编辑叶叶心心的宝贵建议!中国年,习俗太多了,什么都想写,结果就是这个样子。当然,文采需要素养,眉心还需要进一步修炼。我会努力的,再次鸣谢!

    2014-03-15

    回复

  • 花落无声

    过年是人间烟火味最浓的日子,也是人间亲情得到巩固和释放的日子。

    2014-01-16

    回复

    • 五出眉心

       您说的对,现代人好象对这些已经淡化,特别引起我内心的一种感慨,所以写了这样的文字,也完全是一种怀旧的情结。不过,这民风民俗也当属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吧?写它,当然也有一层含义,那就职提醒人们不要忘本。凡树,根深才能叶茂。

      2014-03-15

      回复

  • 欧阳梦儿

    还好有个“年”,它让亲人们有了团聚的理由。

    2014-01-16

    回复

    • 五出眉心

           可不嘛,要是没有了“年”这样的一个习俗留存下来的话,我不知道现代人们还会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把亲戚朋友凝聚到一起,人间的亲情是不是会更淡薄。
          感谢中国年!它能淬几千年不衰,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感谢欧阳梦儿!在这一点上看,我们堪称知己,开心!

      2014-03-15

      回复

  • 韵无声

    年之将近,真是应景。

    2014-01-16

    回复

    • 五出眉心

           在特别时间的特别文字,的确是应景。但是,如果不是新年在际,又哪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感谢韵无声友好关注!

      2014-0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