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依稀忆成都

依稀忆成都

作者:西郊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9-05   阅读:

  
  只是那茶水好像是熬出来的,苦不溜丢的如草叶汁水。后来听到的那首被李谷一唱得声情并茂的大碗茶曲儿:“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我看绝对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成都喝茶则至少要以小时计时。多数人坐茶馆少坐要耗时半天,多坐则从早到晚。那喝茶的架势在我们北方人眼里看来,除非家里着火,否则会一直稳坐茶馆。每个人都显得怡然自得,悠哉悠哉。茶馆里龙门阵摆得热火朝天,麻将声搓得此起彼伏。茶,在这里成了人际间感情传递的绿色纽带。
  入学不久,随着改革开放,母校周围便有几个茶馆陆续开张。在一位四川同学的一再怂恿下,我也正儿八经地去坐了几回那茅舍似的茶馆。
  茶馆四下敞风,毫无私密。竹桌竹椅,略显拥挤,但坐着倒也舒适。
  花三五分钱沏一盖碗成都三花茶水,上浮两朵白色茉莉小花,茶绿花香。
  我学着同学的样子,用大拇指和中指夹起茶碗,食指压住碗盖送至嘴边呷一小口再细品入腹,嗅觉是有茉莉花香,味觉却没有多少茶味。
  正在疑惑茶馆老板是否弄错了茶品时,只见沏茶堂官提一特大铜壶疾步过来,弯腰低头十分客气地告知刚才是热水冲得少,谓之先要“养茶”。
  养茶就是将干茶叶先用热水泡一小会儿,待茶叶叶片舒展,碧绿如新时再添足热水,方可开饮。这时我才方知同来的那位四川农村同学对成都的喝茶也是一个“滥竽”。
  随后,沏茶堂倌顺手将碗盖挪开并直起腰身,随着一声如歌吆喝:“看水!小心烫到——”手中那把大铜壶便被玩杂耍似地抡起,细细长长的壶嘴距茶碗足有一二尺之遥,只见一束滚烫热水眨眼功夫便飞入碗中,竟滴水不溢!真乃好“壶法”。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成都茶馆里的喝茶规矩。
  茶馆里人声鼎沸十分嘈杂,每个人仿佛都在扯着喉咙说话。再有来回穿梭且高声吆喝低声询问卖香烟卖零食的几个小贩,整得我这位北方学子确实很不适应,觉得闹哄哄的。
  直到一位矮个长褂先生用浓重的成都方言开始说书,嘈杂之声才逐渐平息。
  四川说书类似于北方的评书。我看不同之处就是陕北的说书是只唱不说,东北的说书是只说不唱,而这种说书则是连说带唱。当时我还不能完全听懂地道成都方言,只能边听边猜。虽不能完全听懂,但觉十分新奇。
  那天说的是水浒传。开场不久,四周听众已是如醉如痴,身心已深深融入到了说书人那短板长腔的故事情节之中。全场氛围是一惊皆惊,一忧皆忧,一悲皆悲,一笑皆笑。
  但我却并没有真正听懂说书人的语言奥妙,只依稀记的他形容卖“坨坨烧饼”的武大郎是:“站着没得桌儿高,躺起没得板凳长……”那正宗的川味幽默,抑扬顿挫的长短拖腔至今回想起来仍余音未了,想必已终生难忘。
  喝完茶欲走时,走过来一位颤颤巍巍的老者。他在征得身旁同学的同意后,便将桌上碗中喝剩的茶叶仔细倒入他拿的罐头瓶中。这让我有些莫名其妙,问同学后方得知老者是将喝剩的茶叶收集起来,回家再继续熬茶水喝。
  见过要饭的,真没见过要茶根的。是贫穷还是节俭?让人心中还有些五味杂陈。
  印象深刻的再就是成都的妇女了。
  沿着母校后面的东风渠走不远便是农舍。农舍一户不挨着一户,每一小片高高的绿竹中就掩藏着一家人,周围开阔的地方基本都是菜地或农田。
  令人不解的是,在地里忙活除草、摘菜、打药或浇粪水的绝大多数是妇女或上了年岁的老者,很少看到有青壮男人干活。
  一次漫步田头,见一年轻妇女正在地里干活。她把孩子用布带子绑在背上背着,小孩已经睡着了,小脑袋后仰着一摇一晃地睡得很香,妇女则娴熟地挖着青菜。
  我觉得好新鲜便问道:“大嫂,你又带孩子又干活,怎么就不叫你男人替你干?”
  那妇女很自然、很平静地答了一句:“他在耍!”
  这令我立刻想起了家乡那句古训“少不入川”。成都女人风姿卓韵,贤惠有加,手勤脚快,任劳任怨。这要是外来的小伙找个当地媳妇在此享大福,十之八九怕要乐蜀不归。怪不得我们家乡有如此古训,父母是怕你成了那打狗的肉包子。
  若仔细听起来,成都方言有种独特的美妙之处。特别是当你听到两三位成都小姑娘在亲昵谈话时,你会觉得像几只鸟儿唱歌一般好听,话语里不时带出的“噻—”、“嗷—”之音,会令你觉得她们是正在吟唱无伴奏的委婉对歌。美感之极,赏心悦耳。
  还记得一天晚饭后我去校园大操场背英文,一位最多有七八岁的小女孩紧随身后不断地用脆生生的嗓音让我买她的橘子。
  我回过身来,只见女孩头扎毛辫十分清秀,双手捧着一个很精致的竹编小篮,里面放了一些四川红橘。
  女孩的嘴很甜,叔叔叔叔叫个不停,并说她的橘子很甜很甜的,三分钱一个。
  我那几天正牙疼刚想拒绝,但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了那位背后绑着孩童的妇女。难道四川妇女从小就这么辛劳?遂摸出一角钱递给了她,当时身上也只有这一角钱。
  小女孩恭恭敬敬地高高举起了篮子让我随意挑选。我拿起一只橘子便笑着对她说:“别找钱了,就要这一只,我怕酸。”便转身要走。谁知小女孩几步跑到我前面,仍端着篮子用毛嘟嘟的大眼睛看着我,不说话。
  我有些发愣,连忙说道:“小丫头,我真的不要了,一只就够,我确实怕酸!”便又抬脚欲走。小女孩却倔强地再次挡住了我,仍高高举着篮子,这次她的眼里竟涌起了泪花。
  我有些不解刚要问,小女孩却说话了:“我的橘子是甜的!是甜的!很甜!你再拿两个!找你一分钱……”话没说完,她的眼泪已经流下来了。
  天啊!好强的自尊心。我立刻意识到我犯了个小小的错误,迅速从篮里拿起两只橘子并马上剥皮吃了一只,嘴里直说:“好吃,好吃,你的桔子确实很甜!真的很甜!”
  望着她一步一颠地跑开去找其他人卖橘子的背影,说实在的,嘴里的橘子味确实有点酸,牙更疼了。肯定是她舍不得自己尝一尝这些桔子到底是什么味。那一刻,我的心也有点酸......
  当然,要说的还有尊敬的老师们,同窗四年的同学们,本节太长,后面再专门写吧。
  四年的紧张学习生活一晃而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了对往日的珍惜,每当回想起在成都求学的经历,除了众多美好的记忆,也有种种难以言述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尽情尽兴地领略成都那深邃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求学四年,犹如被困在了学校这座“围城”之中。对成都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了“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南国景色、春熙路的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以及让人垂涎欲滴的特色小吃等方面。
  时光飞逝,毕业后的这三十多年可谓是弹指一挥间。
  我的人生经历虽没有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那种慷慨激昂,但也风风雨雨跌跌宕宕。一路走来,每逢提及成都或与同学小聚,都会忆起当年在成都的求学生涯。对于成都,我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眷恋之情。
  当那轮“迟日”还在西边天空一块云彩边缘羞答答地半遮半掩时,车子已驶入成都绕城高速。
  啊,成都,我又来了,只想再次亲近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走了,还想再来的城市。”
  这里,有我的四年同窗,有已到耄耋之年的恩师……
  还有,我三十多年前曾在这里植下的青春一束。
  ——待续《二,成都之约》QQ376979193
  
12
  审核编辑:贝贝   精华:贝贝

上一篇: 《 初夏的秋梦

下一篇: 《 中秋

【编者按】 往期编辑   贝贝:
曾记得老话说:“老不远游,少不入川。”而作者的人生经历却是“少入川”,“老远游”,无论从当时的“少”一直到现在的“老”,都认为蓉城成都是一座优雅的城市,虽然说城如八卦,容易迷路。天气的冷热,让初到成都的人都很难适应。但成都的茶文化却很有特色。一座城市,因为有缘而居住,因为有情而铭记,因为有青春的回忆而永远年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帘外落花

    不知道现在的成都还能不能让你找回青春年少的懵懂之念

    2014-09-11

    回复

  • 贝贝

    期待《二,成都之约》。问好大哥!

    2014-09-05

    回复

    • 西郊

       问好贝贝!在这里遇到你很高兴!前些日子让别人搅和的不知到哪里发文,加上内外事情很多,也没有怎么写。这是一篇没有发表的老文章了。
      问好了!遥握!

      2014-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