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吴哥窟随笔

吴哥窟随笔

作者:宁雨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9-03   阅读:

  
  我走近吴哥窟的时候,阳光正炽烈地炙烤着大地和天空。
  越过热带丛林掩映的偌大停车场,向东,遥遥可见耸入蓝天的尖塔式建筑群,沉寂的沙石原色,古旧而神秘。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窟了。
  (一)
  进入吴哥窟,先要先穿过城壕。城壕环绕在吴哥寺的周遭,全长6公里,水面宽达190米,波光粼粼,印出那些巍峨的石头建筑、高大的棕榈以及椰糖树的倒影,据说水深足有8米。
  吴哥窟坐东朝西,一反印度教建筑面向东方的传统。所以,拜访吴哥窟,首先要踏上西边城壕上的虹桥。虹桥,又叫天界桥,正处于吴哥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有250米长,桥头蹲踞着巨大的石狮,桥面由石板铺就,凹凸不平。
  走上没有栏板的虹桥,就进入水的重围。太阳把后背和屁股晒得针扎般疼痛,左右皆是明晃晃的刺得人睁不开眼的水面,汗水早湿透了衣衫。惟有前方,数百米开外的吴哥窟,正大开沧桑而华美的城门,呼唤着我急切的脚步。
  吴哥窟,又称寺城,吴哥寺,或者小吴哥。它是被柬埔寨古代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在重修都城——吴哥通王城时,给圈在城外的建筑群,也是成百上千吴哥古建中保存最完好的。
  由于柬埔寨古代文字史料传世很少,很多迷一样的东西无从考证。比如,吴哥寺作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婆神的“道场”,却跟太阳崇拜的教义唱反调,整个建筑坐东朝西;信奉小乘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为什么没有按照先朝的规模重建都城,把吴哥寺丢在城外,这是出于宗教排斥还是经济原因?
  一切猜测都是枉然。而今关于吴哥寺的流行说法是,它建于十二世纪国王苏耶跋摩二世时代。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于是负责为他加冕的主祭司便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国王还把它作为自己的陵墓,所以高棉人也习惯把吴哥窟成为“葬庙”。据推测,这座世界上最宏大的宗教建筑,前后历时八九十年时间才完成。那时,苏耶跋摩二世已经去世50年。十五世纪,暹罗人入侵吴哥,他们信奉上座部佛教。吴哥窟便被改为上座部佛教道场,一直延续至今。
  吴哥窟,最初的名字是“威什努庐”,刻在寺庙正门的门楣上,后来改叫“AngkorWat”。“Angkor”意译为“圣洁的城”,“Wat”意译为寺庙。两个词组合,即是如圣洁的城市一样的寺庙。
  中国人习惯叫它吴哥窟,但这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石窟”。有人说,“窟”的叫法,与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地理上与东南亚相衔接有关,这个中国化的名字应该是高棉话直接翻译为广东方言而来,按广东话的发音,“窟”与“wat”接近。
  我分析,这或者与它和我国的石窟艺术同源于宗教文化有关。中国石窟,始于南北朝印度东传佛教兴起,它们开凿于山壁之上,为神居之所。而吴哥窟,是人工筑起的“寺山”,由祭坛和回廊层层堆叠,一层高似一层,最高处,则是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尖塔,像五座高耸的山峰。这里,同样为神境而非凡居。当然,这只是一时妄揣,没有依凭。
  当我横穿城壕,经过内岸一片几十米宽的空地,抵达吴哥窟西城墙中间的柱廊和塔门时,已经完全被眼前的建筑所震慑,内心一派茫然。我的脚步甚至变得有些犹豫——我怀疑自己太过苍白的知识积淀,是否能够引领我真正抵达它、阅读它。
  (二)
  在一张空中俯瞰图上,我看到吴哥窟的完整布局:一条长方形的城壕,环绕一片同样长方形的丛林绿地。绿地中央是一道寺庙围墙,它守护的正是吴哥窟的核心建筑——五座金刚宝塔。
  太大了,吴哥窟的占地面积足足有85万平方米,也就是1275亩。围墙周长5.6公里,连同塔门和中心建筑的中央大道也有300多米。窟内的建筑物包括几十组遗迹,浮雕及塑像有1.8万幅(尊),中央宝塔的高度达65米。
  这样一座圣城,根本不是一次浮光掠影的2小时参观所能把握的!难怪当我第一次面对它时,是那样孩子般的惶惑而无助。
  尽管如此,我还是记下了它的斑斑真容,记下了似乎将灵魂引渡到另外一个时空的中央大道,记下了中央宝塔西边的荷花池塘,那里有五塔的清晰倒影,云天塔影美得令人窒息!
  但我还是要忠告我的后来者,如果你去造访吴哥窟,如果你同样只有2小时,请不要听导游的“安排”,过多留恋于荷塘倒影之类的细枝末节,你要好好领略那些应该属于你的核心阅读——比如,800米浮雕长廊!
  800米浮雕长廊,位于五座金刚宝塔的第一层回廊。回廊,即宝塔建筑的须弥座,由大而小,由下而上,共有三层。第一层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塔门和廊门有内、外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及寺庙外院。回廊的内侧墙壁,即巨型浮雕画廊。外侧,是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重檐拱顶,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石壁,排列着雕工精细的8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两米余,长近百米,正好绕寺一周。自吴哥窟被法国人“发现”以来,这长长的画廊,一直是那些艺术家、历史学家、神学家们膜拜的地方。自西廊北部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浮雕画依次讲述着《楞枷之战》、《决战俱卢之野》、《黑天举起牛增山》、《猴王波林之死》、《俗耶跋摩二世军队》、《阎摩审判》、《搅拌乳海》、《毗湿奴战胜群魔》等。它们来自古印度史《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
  对于如我一样并不具备古印度历史知识的普通参观者而言,读懂这些“石头画”如若登天。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艺术的力量,正在于它可以超越民族、超越历史而洞穿人们的内心。当我进入那光线幽暗的长廊,将目光停驻于那巨幅艺术珍宝的瞬间,心,已经悄悄地归于沉静。脚步轻移,走过一个连一个,层层相接,栩栩如生的人物、场景,我已经完全被那些流畅的刀法、奇妙的布局所俘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900多年前,东南亚人民已经达到如此高妙的雕刻艺术之境。
  据说,参与建造吴哥窟的建筑师、雕刻师、彩绘师、工匠先后有1500万人之多,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前柬埔寨境内人口的总和!
  (三)
  在吴哥窟,尽管事先知道整座建筑坐东朝西,方方整整,但进入核心建筑——中央宝塔后,我还是被那些纵横连接的回廊、一字廊和十字游廊,以及左一个右一个的塔门、廊门弄得晕头转向。在完全没有方向感的情况下,我完成了那些攀登、旋转和一个又一个应接不暇的“惊叹”。
  石结构为主的回廊,是吴哥窟建筑艺术的骨架,也是它的精髓。比如,第一层的十字游廊由方形石柱支撑,每根柱子都饰有浅雕刻图案,中廊的拱顶、柱子上端,还残留着班驳的红漆。而十字游廊分割的四个院落,墙壁都雕刻着曲线凹凸有致、头戴美丽花冠的女子。
  转折迂回在廊道之间,光影浓重,心境幽然。每一个角度,都构成一幅绝妙的画面。偶或,会有一两个着橘黄色僧袍的年轻僧人,会出现在回廊的拐角处,或者某一幅古代女子雕塑的近旁,让人更添几分怀想。应该说,而今的吴哥窟很热闹的,像所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一样,在旅游旺季,这里实行参观者总量控制。但在我的内心,这座圣城却始终清净,清净得似乎能听见数百年前的风声、水声,还有国王祭神时的声音。
  我喜欢失迷于回廊的感觉。但最难忘的,却是那些数不清的石头窗棂。在吴哥窟的所有建筑中,除了雕塑、浮雕,大概最繁复的就该是它们。吴哥窟长廊的墙壁,有的是整片雕墙,中间不留窗子,有的开着明窗,可以外望;更多的,则开着装饰性的直葫芦棂假窗。譬如,寺庙围墙,就是葫芦棂虚窗双柱重檐长廊,而中层回廊则是葫芦棂虚窗单檐回廊。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丽江印象

下一篇: 《 热水呓语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窟,作者的叙述有条不紊,先介绍吴哥窟的背景来历,写整体和最初的观感;接着着重介绍了核心建筑,而最重要的是那条艺术宝库——800米浮雕长廊。作者深知面对这么庞然而慑人的建筑,抓住核心和关键才是最重要。最后写到中心建筑的精髓石结构为主的回廊,而令作者着迷的不只是这些回廊,墙壁上那些石头窗棂,尤其是设计精妙的装饰性的直葫芦棂假窗更是让人联想甚多。而不能登到中央高塔的遗憾,在一片烈日和阴影的强烈对比之下,更显其高远幽眇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小晓追梦

    两月不见了,多带美文来走走。

    2014-09-03

    回复

    • 宁雨

       呵呵,真的好久没写字了呢,懒惰了。
      问好小晓追梦老师,祝您中秋快乐!

      2014-09-04

      回复

  • 落叶半床

    仿佛感受到那边的烈日了。

    2014-09-03

    回复

    • 宁雨

       感谢落叶半床副主编厚评并加精鼓励。 宁雨致敬。
      柬埔寨是个神秘的国度。太阳几乎直射,烈得很啊。

      2014-0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