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山里面•中秋

山里面•中秋

野外工作纪实散文

作者:西郊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9-02   阅读:

  
  走进太行山的深处,面前耸立着一座又一座彼此连着的山。
  有的山长满了白皮松,郁郁葱葱。有的山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丛,绿得深一片浅一片。有的山被乡亲们种上了果树,能依稀看到果木林间一层层残缺的梯田。有的山干脆裸露出青灰色,灰白色,浅褐色的岩石酮体,叠叠嶂嶂,巍巍壮观。
  山里的乡亲们已习惯了群山峥嵘的壮丽景象,不会像从山外来的游客那样面对着眼前的大山发出阵阵惊叹。这里,是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看山,就好比看自家村中冉冉升起的袅袅炊烟。
  中秋节就要到了。
  乡亲们已把树上的核桃打净,架上的葡萄摘完,就等着收秋了。地里的玉米叶稍已发黄,涨裂的玉米棒稍已露出了饱满的籽粒。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谷杆的腰身,在阳光的映衬下晃得金金灿灿。
  过午的太阳已西斜到了晋冀交界处长城岭两座嵯峨的山峰之间。山脚下,一个小山村正舒适地躺在暖烘烘的阳光里,恬淡安谧。
  村小学教师老马坐在自家院里的那架枝浓叶茂的葡萄藤下,正用木棍敲打着已收获了好几天的鲜核桃以褪掉核桃上那层厚厚的青皮。
  老马这两天有些郁闷,还有点烦,敲核桃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儿子和女儿接着来电话,都说工作实在太忙不能回来过中秋节了。
  “忙,都忙!难道都忙得底朝天?没记得你们小时候跟我念:明月几时有?还有千里共婵娟……”心事重重的老马右手挥下的木棍有好几次都落在了扶核桃的左手上,有棱有角的嘴时不时地咧一下。
  妻子已去世多年,老马是既当爹又当妈、连教书带种地、又洗衣服又做饭好不容易才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儿女还算争气,双双考上了外地的学院,毕业后都在山外面的省城里上班。
  儿子的工作还行,但问题是城里的房价太贵,靠他那点薪水压根就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攒的那点钱只够买房子里的一个小小的卫生间,要买一套结婚的房子真不知还要等多少年?
  女儿是大前年结的婚,小两口好不容易按揭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个月得给银行还不少钱,弄得至今都不敢要孩子。女儿还直劝老马搬到她那里住,你说这不是去添乱?再说了,我走了学校里的这些孩子该怎么办?
  三十三年前,老马,那会儿他叫小马,就是从省城毕业来到这个山村当教师的,他早已把自己的命根扎进了这片大山里。
  儿女读小学都是老马教的。村里没有和儿女们一同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孩子们都已结了婚,有的孩子都快上学了。而自己的儿子有了工作却没钱买房,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娶上媳妇?唉,这书念的,耽误了娶媳妇不说,把孙子也给耽误了。女儿倒是省点心,可岁数不小了,等过几年再生孩子岂不让人更操心?
  “哎——”老马又叹了口气,手中的木棍不由自主地重重敲了下去,青石砧子上的一颗核桃不仅退去了青皮,里面的核桃也被敲得粉身碎骨。
  看着白白的核桃瓤,老马突然想起,前天自己还定了十斤面的月饼。
  老马摇摇头自言自语道:“这是什么事?真是要老了,丢三落四的!”他急忙起身来到村头那个每年都来打月饼的作坊,拎回了一满筐月饼。
  山里的乡亲不用买月饼。打月饼的师傅每到八月十五的前一半个月就会来到这里。他们支起炉灶,摆好烤箱,撑起案子摆上各种月饼模具,专门替乡亲们打中秋月饼挣点加工费并顺便卖些油呀、糖呀什么的。
  月饼师傅来到村头不用吆喝,那些正在调皮玩耍的孩子们便会飞一样地跑回家里将消息告诉大人们。
  不多久,便陆陆续续地来了唧唧咋咋的婆婆婶婶小媳妇大姑娘,她们端着面粉,还有自家地里种的豆子、芝麻、花生;树上结的核桃、栗子、大枣;山上采的榛子松子等馅料交给师傅。
  简陋的月饼作坊打出的月饼又酥又香又甜,远远地就能闻见诱人的香味。不像山外面城里的月饼被包在精美的盒子里,价钱又贵还有一股青油味。
  再过三天就是中秋节了。
  晚上,一轮明亮的月亮刚刚爬上山头,老马坐在家中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对着那一筐月饼发愁。为防止鼠咬,装月饼的柳条筐被高高地吊在了房梁下面。
  儿子女儿都爱吃月饼,清明节临走时还特意叮咛,今年打月饼时再少放些糖。但吃月饼的时候到了,他们却一个都不回来了。
  批改作业的老马想着在外工作的儿女不知不觉走了神,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既没写勾也没画叉,却在上面撴了一长溜的红点。
  第二天早上,蹦蹦跳跳来上学的孩子们都被老马喊到了一个教室里。
  一进门,孩子们就惊奇地发现,每个座位的课桌上都放着两块月饼,月饼下面还垫着一片绿盈盈的葡萄藤叶。黑板上还写着四个工工整整的彩色粉笔大字:月饼真甜。
  村小学当下只有老马一名教师,而且只有一二三年级,共有十四个孩子。这几年并校,上四年级的孩子就得到乡里的小学去上学了。乡小学太远,太小的孩子走不动。公路未修通前,这些低年级的孩子还得由老马来教。
  这些孩子还懵懵懂懂,不懂得“明月几时有”,更不懂什么是“千里共婵娟”。
  老马今天特意穿了身干净衣服,容光焕发地站在讲台上拿着教鞭点着黑板领着孩子们大声念:“月,月亮的月——;饼油饼的饼——;真,真假的真——;甜,甜糖的甜——”
  整齐稚嫩的童声飘出了村庄,飘向了大山……
  课只上了一半,老马就布置了课堂作业。作业不是抄也不是写,是吃月饼。
  孩子们早就急不可耐,飞快地从课桌上拿起月饼大口吃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吃月饼时的各种天真姿态,老马由衷地笑了,郁闷了几天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儿女不回来,眼前还有这么多孩子!
  老马也拿起一块月饼吃了起来。
  他细细品味着月饼的滋味,突然觉得,这块月饼比他一生中吃过的所有月饼都要香甜!
  山里的天空要比山外边的蓝,山里的月亮要比山外边的亮。山里面真好,连星星都多得璀璨晃眼。
  中秋节那天晚上,一轮明月高悬在山巅之上,默默矗立的群山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中,静静的小山村浸没在皎洁的月色里。
  山里的乡亲们没有城里人对月亮那么多情画意的想象,却有着深刻的初一十五的农历概念。秋分时节过了,十五到了,就要收秋了。乡亲们望着银盘似的月亮,没有太多的激动,也没有过多的遐想,只是欣喜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被几位学生家长盛情请去吃晚饭的老马,此时披着皎洁的月光回到了家中。
  微醺且有些孤独的老马在屋里转了一圈,又来到院里坐在那棵枝干很粗的葡萄树藤下,独自饮起了一壶酒。
  葡萄枝叶挡住了飘撒的月光,老马没有对影成三人,却想到了广厦千万间。他自斟自饮,还没顾上吃上一口放在酒壶旁边的乡村月饼,就自己把自己给喝高了……
  洒满月光的院门框上,探头探脑地伸出了几个孩童的脑袋瓜,这是几位学生拿着自家的月饼来看望老师来了。在孩子们的映闪着月光的眼睛里,尊敬的马老师正坐在小石凳上身子斜靠着葡萄藤干睡得正酣……
  孩子们蹑手蹑脚地走到老师跟前小心翼翼地放下月饼,便转身一窝蜂似地跑出了院子。
  孩子们在村中一步一蹦地跑着,夜空里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月,月亮的月;饼,油饼的饼……月——饼-——真——甜——”
  屋里的电话铃声断断续续地响着,这是着急的儿子和女儿打来的。
  老马正在做着一个梦。他微微动了一下身子,含糊不清地嘟嚷了一句“哎,孩子……”便又没了动静。
  月光很亮,连草棵里的秋虫都以为到了白天,叫声稀稀落落的。
  月亮身旁有几朵云彩悄然飘过。
  月亮在走,云也在走,只有村庄四周那些青黛色的大山,巍然不动。
12
  审核编辑:铁血男儿   精华:小晓追梦

上一篇: 《 问清秋

下一篇: 《 永远的三十九

【编者按】 红尘会员   铁血男儿:
现在的人,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里,看月亮的视线总是被高楼所挡着,难以找回童年赏月的心境了,但我相信山里人的情怀依旧不变,一江明月一杯酒,醉了月夜,也就醉了心情,那情景,虽没有诗意,但有着浓浓的乡情。其实,无论用什么形式来写中秋,无非都是以此寄托着对未来的向往吧。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静谧的山里,秋天的景象格外喜人,可老马想着心事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中秋节快到了,儿女都不能回来……可是早就定好要打的月饼还是要打的,中秋节还是要过。老马想起他的学生,终于想到了好主意。中秋之夜,老马把自己灌醉了,为子女操劳一生的他,心底里终究还是牵挂子女的幸福。现实的孤苦让他做起了梦。来看他的只有快乐的孩子们,自己的孩子还在山外面打电话。这篇纪实散文写得有声有色,景物描写心理描写都细腻传神,孤巢独居老人的内心渴望与儿女不在身边的现实,老人不能颐养天年,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小辈困难重重倍受生存压力之苦,一切都往后延……亲情受阻,简单而平凡的愿望终成幻梦。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