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诗点染】李白的苦闷与自省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2014-01-09   阅读:

    李白:《木瓜山》与《敬亭山》

  李白的两首小“木瓜山”和“敬亭山”虽然以风景命名,但都不是写风景的。它们写的都是心情。两则小令分别诉说了人的苦闷与自省。

  在“木瓜山”中,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看不出一点人对山水的欣赏,有的祗是烦闷。但是,既然烦为什么还要看呢?这就是自然美的奥秘。无语的大自然,你乐,她帮你乐,你忧,她帮你忧;你乐,她不使你狂,你忧,她不使你伤。她总是以无语的柔情抚慰你的心灵。基于这种理解,我对“木瓜山”作了下面的诠释。

  木瓜山

  孤独的生活的轮子,就这样转着:早晨看着太阳出山,晚上但见栖鸟还巢。单调的景色增加心里的郁闷。“况对木瓜山”,没有说出什么,也说不出什么,难以语言表达,说不出的愁。也许木瓜山能映出心中的酸楚?也许木瓜山给这单调的轮子平添了更加单调的色彩和韵律?日复一日,木瓜山还是木瓜山……

  然而,伴诗人经历这日出日落的是木瓜山;默默的倾听诗人吟咏的是木瓜山。惟木瓜山披晨光的露,拂落霞的风,给游子以慰藉。木瓜山,诗人孤寂生活中的孤寂的友人;木瓜山,诗人羁旅情思的唯一寄托。

  丢不开,拂不去的木瓜山……

  然而“敬亭山”却不同了,它流露的是心境的平和。心绪怎样才能平和呢?必须要检讨要自省。这里说的检讨不是说有什么错,是反思自己为什么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重用。事实上,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天宝十二载,公元气753年,距离他初涉仕途已是十余年了。那时候他春风得意持才自傲,以为唐明皇一召见他,便可以柱国安民。不曾想,李隆基欣赏了他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之后,不过封他做了个供俸翰林,帮闲的角色。他很郁闷。离开长安之后,从社会的经历中,他看透了朝庭的腐败,感受了世态的炎凉。这诗,正是他寂寞情怀的自省。

  敬亭山,云去了,鸟飞了,只是一座孤另另的山。诗人为什么还要久久地面对呢?他把敬亭山当作了一面镜子,在镜子中望着自己。他和敬亭山在对话。他把自己的思想扔过去,敬亭山把它弹回来。那是他自己在嚼着自己的思绪。在这种反思中他的心境平和了。

  在我回顾这段历史之后,对这一时期诗人写下的“敬亭山”,便有了如下的理解。

  敬亭山

  这是放达而孤寂的诗人,对大自然亲切的爱恋。欣赏风景的静穆,同时体味自己情怀的闲适。心绪的安宁已经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但要绝对排除世俗的纠纷与喧嚣,就连自然界里活跃的飞鸟也不能与之共鸣,甚至悠闲的白云也难以久久地相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唯有敬亭山毫无变幻的静,才能映照出诗人无思无欲出神入化的心态。这静,是敬亭山对诗人会心的慰藉,是敬亭山对诗人默默的欣赏;不,这静,是敬亭山对诗人略带揶揄的宽容。它仿佛在说:

  “朋友,来吧!到我的怀抱里来吧!你这桀骜不驯、孤芳自赏的诗人,你这为世俗社会所放逐的‘自然的宠儿’,难道你那飞扬的神思,跋扈的才华,对人生和自然之美的超凡悟性,还需要世人的赞许吗?来吧,我已驱走了百鸟的聒噪与白云的飘荡——相看两不厌,唯我敬亭山”

  是的,李白的想干一番事业的报国情怀一直没有消歇。他的理想人物是抵抗外患的谢安石。在写这首诗的两年之后,安史乱起。唐明皇逃往四川,任命他的十六子永王东征。这时,诗人便写下了永王东巡:“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并做了永王的幕府。诗人的爱国之心没有错。不幸的是卷入了皇子之争。

  〖注〗

  *李白《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舒芜的注说:木瓜山有两处一个在安徽省贵池县,一个是在湖南省常德县,都是诗人去过的地方。此诗所指不知何处。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县。

  
  审核编辑: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读诗解诗吟诗。意境场景情景。均在作者笔下端然现出。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行吟者

    感谢星钧中肯的点评和友爱的鼓励。多交流。

    2014-01-09

    回复